我们可以继承的教育传统主要有:倡导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注重个体自觉的教育;注重学的教育;要求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张不拘身份的教育。
儒家文化
孔孟儒家文化
“太山不可坏乎!梁柱不可摧乎!哲人不可萎乎!”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依然是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导师之一!
朱子学最为强调的是格物穷理,朱子学的格物论可以说是对儒家自古以来的“学习”思想的一种哲学的论证和展开。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见《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贱贫富,不管年龄大小,也没有地域之分(包括不分国籍),想来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校学习。
“师道尊严”这个说法出自《礼记·学记》,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通过提升“义”的地位至于和“仁”相互限制平衡的高度,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成化碑全称《御制重修孔子庙碑》,立于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故通常称为成化碑。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