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礼”统一观,也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终结和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文明的肇始在思想史上的具体象征。
儒家文化
我们在确立中华文明的经典体系之时,必须有发展的文明观念,学习并超越性地融合汉、宋、清代经学与西方经典。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信仰与自由是否矛盾,信仰是否会侵犯、危害自由,取决于信仰的品质,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品质,信仰有高低、优劣、正邪、善恶之别。
儒家认为上古时代有一套理想的“圣人之治”,即由圣王、圣人效法天道、构建“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华夏之道”。禹、汤、文、武、周公秉承此道,创封建之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形成个体和小型共同体之间不同而合、以和而合、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
政治权力可一分为三:主权、治权、教权。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这是王道政治的三权分立。主权问题,民意具有决定权。
孔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由礼制到法制是“内圣外王”符合逻辑的演进。这一演进轨迹,在孔门政事弟子甚至孔子本人已经初露端倪,到子夏门下政事弟子才正式完成。
儒宗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儒”,他崇尚的政治是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技能的德才均备的“君子儒”们开创的仁义之道大行的社会。
追本溯源,作为书院精神之灵魂的“师道”,早在孔子时代便已确立。故孔子所办之私学,实即后世书院之滥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