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自由是否矛盾,信仰是否会侵犯、危害自由,取决于信仰的品质,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品质,信仰有高低、优劣、正邪、善恶之别。
儒家文化
孔孟儒家文化
儒家认为上古时代有一套理想的“圣人之治”,即由圣王、圣人效法天道、构建“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华夏之道”。禹、汤、文、武、周公秉承此道,创封建之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形成个体和小型共同体之间不同而合、以和而合、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
政治权力可一分为三:主权、治权、教权。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这是王道政治的三权分立。主权问题,民意具有决定权。
孔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由礼制到法制是“内圣外王”符合逻辑的演进。这一演进轨迹,在孔门政事弟子甚至孔子本人已经初露端倪,到子夏门下政事弟子才正式完成。
儒宗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儒”,他崇尚的政治是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技能的德才均备的“君子儒”们开创的仁义之道大行的社会。
追本溯源,作为书院精神之灵魂的“师道”,早在孔子时代便已确立。故孔子所办之私学,实即后世书院之滥觞也!
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忧患恻隐的不容已之情,事上磨练的生命试炼,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和修养论四重意义上共同构筑起这一精神理念的思想基石。
《子张》篇是《论语》的第19篇,共计25章。主要的内容为集中记载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人的言辞。
孔子周游列国虽然起因是孔子为推行政治主张不得已而为之的追梦苦旅,但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