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意识和使命意识在儒学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相对于“超越”的宗教进路,儒学的意义追求更多地展现了基于“此岸”的现实性品格。
儒家文化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四端,将性善论建构在内在的心理情感上,并赋予其先验性质。
孟子那个时代叫作战国时代。如果以力假仁做到极至,这个大国不就是整个天下吗?
“儒学与时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应当抱有一种开放的姿态,才能更好地推进儒学的发展。
儒家活着还是死了?支持它的很多机构已经消失。千百年来激励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科举考试体制在1905年已经终结,儒家寺庙和其他礼仪纪念场所现在不过是旅游景点而已。
“亲亲相隐”制度化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大义灭亲”与为什么不能以此作为法律之依据。
阳明心学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其良知一说就是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如何应对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就此历代都有所争讼
本文的思想视域是生活儒学及其中国正义论,认为孔子所讨论的话题不是形而下存在者层级的伦理道德、法律、正义问题,而是存在层级的“何谓‘直’”的问题,即是本真情感的直接显现的问题。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里,孔子强调每个人要尽力做好自己,正其名,安其分,尽其力。正因如此,齐景公才表示信服和赞同。
宋儒认为, 荀子思想对后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学生李斯、韩非对儒学的背叛与攻击, 以及由此而来的秦国暴政。焚书坑儒的历史责任也应该由荀子来承担, 这是其性恶论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