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华文化促进会姓氏文化联盟联合齐文化节主办这次“中华姓氏文化论坛”,并有幸结识各位姓氏宗亲代表。
文化
我们可以继承的教育传统主要有:倡导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注重个体自觉的教育;注重学的教育;要求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张不拘身份的教育。
“太山不可坏乎!梁柱不可摧乎!哲人不可萎乎!”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依然是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导师之一!
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朱子学最为强调的是格物穷理,朱子学的格物论可以说是对儒家自古以来的“学习”思想的一种哲学的论证和展开。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见《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贱贫富,不管年龄大小,也没有地域之分(包括不分国籍),想来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校学习。
虽然现在的皇帝制度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充分解释清楚,但在这里我仅从由祭祀、礼义方面窥探到的皇帝属性的各侧面,对至今已经阐明的问题和遗留的课题,按照顺序来一一论述。
“师道尊严”这个说法出自《礼记·学记》,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文庙通过奉祀孔子、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附祀名宦和乡贤,为士子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榜样,很好地发挥了成圣成贤成人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