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届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满意的体育盛会,是山东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经过近4年紧张忙碌的筹办工作,山东已经有足够的信心说:十一运会舞台已经搭起,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举全省之力筹办一届富有特色的全运会
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一次献礼盛会,是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最重要的一场体育赛事,也是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自从山东确定承办十一运会那一天起,举全省之力筹办一届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满意的体育盛会,就成为全省上下的目标。
如今,在十一运会主会场济南东部,一片“奥体新城”拔地而起。含苞待放的荷花,温婉柔和的柳叶,济南选择极具地方特色的荷花和柳树作为奥体中心的主要建筑特征,主场馆因此被称为“东荷西柳”。作为十一运会的主场馆,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等“一场三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以科技为先导,处处显示着现代科技和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
“通过科技创新打造精品工程,同时又尽可能节约资源,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把握的重要原则。”负责济南奥体中心投资建设的济南市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继东介绍说,“东荷”体育馆屋盖结构目前是世界上跨度和单索拉力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体系,总用钢量2111吨,是普通钢结构形式用钢量的一半。有6万席位的 “西柳”体育场罩棚结构用钢量是目前国内同类新建体育场罩棚用钢量的45%至49%。
“新能源的利用是奥体中心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也为打造一届绿色、环保的全运会奠定了基础。”济南市体育局副局长、十一运会济南赛区组委会场馆建设部专职副部长王忠山说。比如,在一些场馆屋面都设有太阳能集热器,为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建设地源热泵系统,为体育场非赛时提供冷热源;采用集中式能源中心,为整个场区内的所有建筑提供能源,比分散式的能源中心节约1/3。同时在能源中心设置水蓄冷空调系统,利用夜间电价低的优势,把白天所需冷量在夜间蓄存到2个蓄冷罐里,供白天赛时使用,既降低运行成本,又起到调节电网平衡的作用。
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东从场馆规划设计之初就为赛后运营做好了准备。奥体中心的规划设计,在满足全运会和世界单项赛事要求的基本条件下,充分考虑了赛后空间的功能转换和市场化运营需要。奥体中心广场赛后可以转换为商业设施,“一场三馆”的设计都适当增加了商业设施,赛后这里将成为济南新兴的一处集休闲娱乐、餐饮、商业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场所。
王忠山说,让全省人民共享十一运的成果,是办会的一个宗旨。因此,十一运会比赛场馆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赋予其全民健身功能,将其同时建成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全省各赛区抓住承办全运会的契机,都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全运会“倒逼”山东软硬件提升
自筹办全运会以来,很多济南人明显感受到,夜晚变亮了,道路整齐宽敞了,乱搭乱建的现象减少了。与此同时,道路上的指示牌、公厕、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更有现代化大都市的味道了……
通过承办全运,改善民生,这是山东筹办十一运的一个主题。筹办工作给山东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市容市貌显著改善,许多历史欠账一下子补齐,全运会给山东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也给百姓带来实惠。
从2007年开始,济南市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80项重点建设工程和90项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对841条背街小巷路灯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走在济南大街小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不再污染城市的 “脸面”,商家的牌匾不再杂乱无章,路面和人行道不再坑洼不平,泉水文化一条街、奥运文化一条街……一幅幅极具泉城古韵的长廓壁画让人赏心悦目。筹办十一运的几年间,济南城建投入达1400多亿元,是历史上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时期。如今,很多济南人会自豪地说:“是全运会倒逼出一个新济南啊。”
济南的变化只是全省的一个缩影。本届全运会全省17个市全部承接了比赛项目。有的市多年来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场馆,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没地方开展。此次,全省新建44个场馆、改造85个场馆,其中15个市建了新场馆,莱芜、菏泽建成了历史上第一座标准体育场馆。这些场馆不仅服务于全运会,而且成为当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升。
硬件提升是最直观的感受,提升全省人民的文明素质是全运召开的软件保障。山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争当文明市民、文明观众、文明东道主,进一步形成诚信、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随着“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环保、礼仪、礼让、奉献、自律”的理念的广泛传播,市民素质大大提高。
一届成功的运动会离不开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山东大学学生张诚和他的几名同学都主动报名担任十一运志愿者,他说:“十一运会在山东举行我非常自豪;能为全国运动员和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服务,我会终生难忘。”像张诚这样的十一运会志愿者达20万名以上,他们将活跃在赛场内外,成为一道播撒文明的风景线。
“全运经济”成为山东发展新契机
全运会既是体育的盛会,又是经济的舞台。利用举办重大体育比赛的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的一条重要经验。
九运会之于广州、十运会之于南京的历史经验证明,依托重大体育赛事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改造,都使主办城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了飞跃。
对山东来讲,举办十一运,同样可以有效地拉动投资,加快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促进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山东从筹办十一运会开始,就着眼长远,开阔思路,统筹谋划,精心布局,坚持把筹办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十一运会综合功能,注重发挥其多元带动作用。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个筹办十一运会的整体思路,与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思路不谋而合。
筹办十一运也是山东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据介绍,山东大力实施全运经济带动战略,借会造势,借势发展,充分利用十一运带来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快服务业包括旅游、金融、商贸、通讯、文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从而有力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据测算,十一运会期间,无论是参赛运动员、媒体记者、观众,还是来宾、游客,都将大大超过往届。旅游业将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目前山东正在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准备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作风喜迎八方来客,充分展示诚信山东、好客山东、文明山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