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玲珑雅致,中西壁合,南北兼容,“这就是戴庄花园给我的最初印象。
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境内的戴庄花园,原为明末清初著明画家戴鉴(号石坪)的别墅,故名“戴庄”。后卖给官僚李澍作花园,称“荩园”。曾有“尘世蓬瀛”之雅称,为当时济宁八大名园之冠。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主教传入济宁,李澍后裔将园林卖给德国传教士安治太和奥地利传教士福若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巨野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同德国签订《中德胶奥租界条约》,封安治太为三品官,赔偿教堂黄金二万四千两,戴庄教堂开始征地扩建。至1926年已拥有房舍1000余间,土地数百亩,仅教会宅基地就达120余亩。30年代曾筑起3——4米的高大围墙,分东、西两院,东为修女院,西为修道院。华语学院、中小学、幼儿园日趋完善,还建有钟楼、书楼、神甫楼、宿舍楼、工人院等到,配有发电室、木工房、澡塘等。教堂北部是方圆10余亩的“圣林”,西北隅是果树园、花房等。
新中国成立后外籍教士神职人员先后回国,戴庄花园收归国有。在这里先后设立了康复病房、疗养院,现为济宁市精神病医院。有各种楼、堂、房、舍千余间,“荩园”保存完好。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庄花园由教会建筑、荩园、神甫墓地等部分组成。天主教堂位于中部,座西朝东,为教会主体建筑。灰砖白缝。圆形门窗,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教堂四周座落着怡楼、神甫楼、宿舍楼等许多西式建筑,给这座园林增添了几分神秘肃穆之感。
“荩园”位于教堂西北部。整个园林布局紧凑,颇具皇家园林气派。东部以假山树林为主。山石嶙峋,路径盘恒,奇花异草,古木森森。植有榔榆、桧柏、古槐、垂柳等数十种古树异草,不少树龄都在200年以上,极富山林野趣,给人以古朴幽静之美。西部以亭台水榭为主。曲泓小桥,精巧别致湖中小亭,雕梁画栋,水波倒影,别具意境,不时引来许多珍奇鸟类栖息觅食。北部殿堂为内主体建筑。由名家题写的园名悬挂其上。灰墙碧瓦,古色古香。
俯瞰整个园林,犹如一盘巨大的精美盆景,有移步换景之妙。既有南方园林之精秀,又有北方园林之庄穆,在周围西式建筑的映衬下,形成南北兼容、中西壁拿来独具特色。使人“身居平原而获山水之怡,不出国门南昌有异园之致”。
为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已采取保护措施,对园林进行修葺。教堂四周原天主教会所有建筑,包括荩园、神甫墓地等已列入保护范围。不远的将来将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