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直隶州续志》记载:“在城北八里戴庄,系清朝武生李澍(郎中)之别墅(私永园林),建于清初(1661年-1747年)。到光绪年间,亭轩花木,幽雅恬静,独擅一时庭园之胜。”为济宁县38个著名园林之一,誉称荩园,俗称戴庄花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家道逐渐中落,其后裔几经和议将花园卖出。到清末,清政府虽然被迫承诺了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保护权,但地方官吏和广大百姓仍视洋教为“邪教”、“异端”。安治泰在兖州传教失败后,来到济宁,打听李氏出卖荩园,急于洽谈购买,但李氏家族出于民族感情,发誓不将自己的祖业卖给洋人。安治泰只好暗中收买了一个中国教徒,佯以中国人的名字将荩园买到手,这已到光绪十三年,传到李氏四世孙李善虎经管了。安治泰购买荩园后,这里就成为外国传教士学习华语的场所,亦为神甫每年避静修养之地,故亦称“避静山庄”。
1887年―1896年戴庄所建天主教堂规模仅限在荩园至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农历十月巨野县发生两传教神甫被杀事件,系本地的大刀会所为。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巨野教案”。
巨野教案发生后第二年三月,卖国贼李鸿章代清廷与德国大使签订了卖国的《中德胶奥租界条约》,从此山东就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安治泰利用这个条约的赔款,于城北戴庄准备在原来小教堂的基础上兴建一座天主堂。此刻,他正和德籍汉学家、教堂的设计者汉斯筹划扩建改造,并四处征巨财。
汉斯全名威廉·冯·汉斯,是个年轻的德国贵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汉斯从荩园那崇尚自然的中国式园林特点中得到了启发,于是他将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哥特式和拜占庭式以及匈牙利式等多种建筑风格与中国园林的独特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珠联璧合的中西建筑群。安治泰看了他的设计大为赞赏。委派福若瑟与汉斯利用巨野教案的大宗赔款大兴土木,广征人役,以尽快修建。
戴庄天主教堂其布局分东西两院南北结构,以大圣堂位居中枢,呈希腊式建筑。东院是教会总会、华语学校和教会医院;西院是神(哲)学院和修道院。后面是钟楼、图书馆、修女楼、风琴楼和浴室等等。虽然建筑群中每座建筑的风格各异,但就其整体布局来说艺术风格是完美统一的。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建筑的后面,竟是一座典型的中国格局的自然园林式花园。在这些楼房交错,纵横耸立中更显得曲径幽深、廊回路转。为了设计这个花园,汉斯专程去苏州考察了中国园林的大致布局,回来后,并结合“荩园”原有园林风貌,造化自然、巧夺天工,设计出令安治泰主教大为赞赏的、然又不失教堂特色的中国园林式的花园。其后,正北便是葬有在“巨野教案”中替薛田资神甫以身“殉道”的两个神甫的“圣林”。这里遍植松柏冬青,其左侧是教堂辟出来的菜园和果园。整体建筑院墙高深,占地二百余亩。陌生人进去则眼花缭乱、难辨方位。
戴庄园林的花木的数量和品种,在当前的济宁城区还是首屈一指的。除了传统的中国林木外,还有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洋树”。如菩提、紫藤等,形状怪异、长相各异很是迷人。另外如楸树、糠椵、黄连木、木瓜、海棠、百日红、六月雪、玉柳、绣球树等,都能在各个季节含苞怒放,人走在这花木丛中,看着百年大树,从内心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种静谧感、神圣感和敬畏感。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就特意派人前来整理这里的名木树种,以作勘察备用,这仅仅是传说,史无记载,但是足以说明戴庄园林在当时的知名度。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戴庄医院就是乔木森森,花草葱茏,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花木,多半年的时间都有开花结果的,应该说非常怡人。很多林木是济宁其他地方没有的品种,包括孔林都罕见的树种。这里也曾整理过一次树木品种,就有好多无法登记造册,清末曲阜园林处的人,有40多个品种无法确定,请来泰安园林的人来鉴定,仍有十四个品种不能确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