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今天的济宁太白湖区石桥镇崔院村,是个风水宝地,居京杭大运河、泗河与南阳湖交汇的金三角上。北伐时期任军政府内阁总理的潘馥的“潘家庄院”就坐落在这里。这座庄院经受了百年的风雨剥蚀,但它留下的许多风趣故事,仍然在民间流传。“崔院有个潘家院,冷家盖车家换,车家三年没盖完,卖给潘家抵账钱”。这首歌谣蕴含了这个庄院三家轮流坐庄的传奇色彩。
潘家庄院,约建于清朝末年,整体风格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中和祥瑞的要求,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四合复式院设计而建,分为前大门、前堂、中厅、天井、后堂、东西厢房、后花园、后大门等,建成的房屋大约有25间,总占地面积约5亩。
据传说,此庄院是济宁姓冷的大药材商为孙家玉堂酱园的大哥而建的。孙家世居高官,豪门望族。冷家在商海中顺风顺水,皆得益于孙家庇护。不单是为知恩图报,更重要的是冷家想在济宁巩固药材行里主导地位,扩大在大江南北同行的影响力。就在去张桥村看望孙家大哥的途中看到崔院东靠泗河,村西大道直通济宁,南临南阳湖,突发奇想,立即下车,四处观察,按中国五行学说,东方为木意喻生发,南方是湖有水能聚财,东边泗河与村西大道皆意喻为龙,天时地利,双龙腾飞,聚四方之财。若要在此处建一宅院送给他,岂不妙哉!于是,就选定了崔院村的东南角。
因为冷家是大富商,钱不是问题,但建材和人工是难题。在当时,方圆二百里内没有砖瓦窑、石灰窑,更没有能工巧匠。冷老板此意已决,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誓不休。便在村西南筑起了砖瓦窑、石灰窑,自烧砖瓦、石灰,在邹县卧牛山买山开石,从徐州、曲阜、嘉祥等地招来建筑名师,昼夜施工,风雨不停。据传说,砖瓦是用人排成双行,从二里外的砖瓦厂传到施工现场的。三年的建设,主院落初见规模,房屋的主体结构为四梁八柱,木材为南方杉木、榉木和樟木。墙体为砖石混砌、品字型图案,水磨线缝,细灰浆和米浆灌缝,顶脊嵌飞禽走兽,中间突出二龙戏珠。两边山脊螭龙、貔貅。厅堂内雕梁画栋,走廊顶柱雀替,镂雕祥云,缠枝莲花,喜鹊闹梅,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宏伟壮观。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孙、冷两家均受到影响,使得庄院建设停滞。冷家为不让这笔投资白费,就巧妙地转给了济宁另一个大富豪车家。车家续建了三年,建起了南大门和主院的东西厢房等。因时局动荡,车家不知受什么教会的牵连,急于离开济宁回南方老家去,就将此庄院又转给了显赫一时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潘馥。当时,潘馥的父亲已年过古稀,想找个清闲之处安享晚年,出于孝心,潘馥故此买下了这座庄院。随之,潘家又投资建造了后花园和所需用的生活用房,并栽植了竹子、树木、花草。为从长计议,又在村西坡买了二百亩土地,种粮养鸭,地名俗称“潘家洼”“鸭子圈”。
虽然是“潘家庄院”,其实潘家并没有人来住过。只是设了一个负责收缴粮租的“四清堂”。1927年,潘馥随父亲来老家潘庄祭祖时到庄院浏览过一次。后来就作为“土改”“四清”“文革”“大队部”的办公场所。还记得1962年,蒋介石反攻大陆时这里驻扎过解放军。村里也在这里办过小学校和扫盲夜校。冬闲的时候更是热闹,全村的老老少少都聚集在这里,听大戏、晒太阳、啦家常;中青年和孩童们,演绎“砸砖官”“挤丫腰”“老鹰捉小鸡”、排兵布阵打“日本鬼子”等,很多妙趣横生的游戏,使当时贫穷落后的乡村生活显得多姿多彩。
潘家庄院虽然只剩下了一座将要坍塌的大厅,但是因它产生的奇闻趣事,还将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潘家庄院,约建于清朝末年,整体风格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中和祥瑞的要求,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四合复式院设计而建,分为前大门、前堂、中厅、天井、后堂、东西厢房、后花园、后大门等,建成的房屋大约有25间,总占地面积约5亩。
据传说,此庄院是济宁姓冷的大药材商为孙家玉堂酱园的大哥而建的。孙家世居高官,豪门望族。冷家在商海中顺风顺水,皆得益于孙家庇护。不单是为知恩图报,更重要的是冷家想在济宁巩固药材行里主导地位,扩大在大江南北同行的影响力。就在去张桥村看望孙家大哥的途中看到崔院东靠泗河,村西大道直通济宁,南临南阳湖,突发奇想,立即下车,四处观察,按中国五行学说,东方为木意喻生发,南方是湖有水能聚财,东边泗河与村西大道皆意喻为龙,天时地利,双龙腾飞,聚四方之财。若要在此处建一宅院送给他,岂不妙哉!于是,就选定了崔院村的东南角。
因为冷家是大富商,钱不是问题,但建材和人工是难题。在当时,方圆二百里内没有砖瓦窑、石灰窑,更没有能工巧匠。冷老板此意已决,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誓不休。便在村西南筑起了砖瓦窑、石灰窑,自烧砖瓦、石灰,在邹县卧牛山买山开石,从徐州、曲阜、嘉祥等地招来建筑名师,昼夜施工,风雨不停。据传说,砖瓦是用人排成双行,从二里外的砖瓦厂传到施工现场的。三年的建设,主院落初见规模,房屋的主体结构为四梁八柱,木材为南方杉木、榉木和樟木。墙体为砖石混砌、品字型图案,水磨线缝,细灰浆和米浆灌缝,顶脊嵌飞禽走兽,中间突出二龙戏珠。两边山脊螭龙、貔貅。厅堂内雕梁画栋,走廊顶柱雀替,镂雕祥云,缠枝莲花,喜鹊闹梅,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宏伟壮观。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孙、冷两家均受到影响,使得庄院建设停滞。冷家为不让这笔投资白费,就巧妙地转给了济宁另一个大富豪车家。车家续建了三年,建起了南大门和主院的东西厢房等。因时局动荡,车家不知受什么教会的牵连,急于离开济宁回南方老家去,就将此庄院又转给了显赫一时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潘馥。当时,潘馥的父亲已年过古稀,想找个清闲之处安享晚年,出于孝心,潘馥故此买下了这座庄院。随之,潘家又投资建造了后花园和所需用的生活用房,并栽植了竹子、树木、花草。为从长计议,又在村西坡买了二百亩土地,种粮养鸭,地名俗称“潘家洼”“鸭子圈”。
虽然是“潘家庄院”,其实潘家并没有人来住过。只是设了一个负责收缴粮租的“四清堂”。1927年,潘馥随父亲来老家潘庄祭祖时到庄院浏览过一次。后来就作为“土改”“四清”“文革”“大队部”的办公场所。还记得1962年,蒋介石反攻大陆时这里驻扎过解放军。村里也在这里办过小学校和扫盲夜校。冬闲的时候更是热闹,全村的老老少少都聚集在这里,听大戏、晒太阳、啦家常;中青年和孩童们,演绎“砸砖官”“挤丫腰”“老鹰捉小鸡”、排兵布阵打“日本鬼子”等,很多妙趣横生的游戏,使当时贫穷落后的乡村生活显得多姿多彩。
潘家庄院虽然只剩下了一座将要坍塌的大厅,但是因它产生的奇闻趣事,还将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