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闻遐迩的运河古城济宁市,南城墙旧址上有一座巍峨庄严的古建筑,这里曾是我国伟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时与友人饮酒的地方,后人建此楼以资纪念,名曰太白楼。
在一个暖风醉人的炎炎夏日,应阔别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之邀,从泉城来济宁小聚。当年处于青春妙龄、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而今均已年过古稀,须发皆白,满目沧桑,不禁令人感慨系之。可是一登太白楼,仿佛触动了我们这些“中国语言文学系”老学子的兴奋神经,顿然生发一种穿越时空拜访诗仙李太白的情愫。
拾阶而上,面对这座向往已久的心目中殿堂,仙风拂面,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太白楼和现代城市如林的摩天大厦相比,算不上高大魁伟,但是,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霞光万道,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建筑与诗魂的崇高融为一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前来拜谒的文人学士心意中,实乃巍巍乎高哉!
太白楼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为两层飞檐,四周阳台宽敞。这正切合了诗人当年与友人在古城墙上饮酒高歌的意象。诗人近看脚下古城墙厚重,远眺碧野千顷,群山隐现,远处的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水天相接处,群山浮动,浩淼无际。此番景象,怎一个“壮”字了得!壮丽、壮美、壮阔,亦不能描绘此景,于是诗人在醉意朦胧中豪笔一挥,在“壮”字旁边加上浓重的一点,正是看似错字的这一点,才足以酣畅淋漓地抒发诗人对这片大好山河的由衷赞美、讴歌,才足以情深意浓地表现诗人对这块神圣土地的眷恋、热爱,这正是诗人的脱落不羁,不拘泥于定规的生动展现。在楼内的展厅里,这一个加点的“壮、”字熠熠生辉!
深感缺憾的是,如今站在太白楼上南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和经久不散的尘霾,犹如山峦叠嶂遮望眼,再也看不到微山湖的花容月貌,再也欣赏不到当年足以激发李白澎湃诗情的壮观美景,令人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盛赞李太白的诗词,鲜见介绍、关注他的书法。在太白楼的展厅里,我喜出望外地欣赏到了诗人的书法。李白的诗词或气势磅礴,或热情奔放,或瑰丽奇幻,或情义深长,作为表现这些意象的载体,他的书法和诗词一样:遒劲、刚健、飘逸、奔放,可谓书法和诗词相得益彰。
在展厅里,我还得知,李白客居任城时,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和天宝四年(745年),两次到此,一位诗仙,一位诗圣,诗坛上两位巨星在此相会、交集。虽然李白长杜甫11岁,但他们性格相近,情趣相投,不计较年龄的差距,更没有文人相轻。他们一起登高怀古,一起访道探幽,或者郊游狩猎,或者垂钓于微山湖,他们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抒发热爱大好河山,献身于国家社稷的爱国情怀,同时也留下了见证他们深厚友谊的诗篇。现有的李白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作的只有两首,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均为二人于任城分别后李白怀念杜甫所作。“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太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
杜甫对长他11岁的李白更是景仰有加,他把李白看作是亦师、亦友、亦兄。他们阔别多年之后杜甫还有诗《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他对李白的绵绵情思。
任城,成就了两位诗坛巨人的友谊,见证了他们的友谊,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珍贵一页。
太白楼展厅中对李白的辞世有两种介绍:一种是他61岁时病逝于当涂,另一种说法是他醉酒后捞湖中的月亮,坠湖而终。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诗人一生衷情于月亮,他“望月”“问月”“邀月”“伴月”,在似醉非醉,朦朦胧胧中童心顿生,稚气涌动,他想伸出双手,去掬起湖中的月亮,却不幸落湖而卒,这似乎更切合诗人的浪漫情怀。
展厅的出门处,有著名画家相力先生所绘太白醉酒写意的画像,画像中的太白醉态可掬,神情朦胧、慵懒,展示了诗人的洒脱、飘逸。
整个展厅肃穆、静寂,在此必须敛气禁声,不敢高声大语,唯恐惊扰了沉睡中的仙魂!
在一个暖风醉人的炎炎夏日,应阔别近半个世纪的老同学之邀,从泉城来济宁小聚。当年处于青春妙龄、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而今均已年过古稀,须发皆白,满目沧桑,不禁令人感慨系之。可是一登太白楼,仿佛触动了我们这些“中国语言文学系”老学子的兴奋神经,顿然生发一种穿越时空拜访诗仙李太白的情愫。
拾阶而上,面对这座向往已久的心目中殿堂,仙风拂面,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太白楼和现代城市如林的摩天大厦相比,算不上高大魁伟,但是,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霞光万道,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建筑与诗魂的崇高融为一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前来拜谒的文人学士心意中,实乃巍巍乎高哉!
太白楼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为两层飞檐,四周阳台宽敞。这正切合了诗人当年与友人在古城墙上饮酒高歌的意象。诗人近看脚下古城墙厚重,远眺碧野千顷,群山隐现,远处的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水天相接处,群山浮动,浩淼无际。此番景象,怎一个“壮”字了得!壮丽、壮美、壮阔,亦不能描绘此景,于是诗人在醉意朦胧中豪笔一挥,在“壮”字旁边加上浓重的一点,正是看似错字的这一点,才足以酣畅淋漓地抒发诗人对这片大好山河的由衷赞美、讴歌,才足以情深意浓地表现诗人对这块神圣土地的眷恋、热爱,这正是诗人的脱落不羁,不拘泥于定规的生动展现。在楼内的展厅里,这一个加点的“壮、”字熠熠生辉!
深感缺憾的是,如今站在太白楼上南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和经久不散的尘霾,犹如山峦叠嶂遮望眼,再也看不到微山湖的花容月貌,再也欣赏不到当年足以激发李白澎湃诗情的壮观美景,令人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盛赞李太白的诗词,鲜见介绍、关注他的书法。在太白楼的展厅里,我喜出望外地欣赏到了诗人的书法。李白的诗词或气势磅礴,或热情奔放,或瑰丽奇幻,或情义深长,作为表现这些意象的载体,他的书法和诗词一样:遒劲、刚健、飘逸、奔放,可谓书法和诗词相得益彰。
在展厅里,我还得知,李白客居任城时,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和天宝四年(745年),两次到此,一位诗仙,一位诗圣,诗坛上两位巨星在此相会、交集。虽然李白长杜甫11岁,但他们性格相近,情趣相投,不计较年龄的差距,更没有文人相轻。他们一起登高怀古,一起访道探幽,或者郊游狩猎,或者垂钓于微山湖,他们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抒发热爱大好河山,献身于国家社稷的爱国情怀,同时也留下了见证他们深厚友谊的诗篇。现有的李白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作的只有两首,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均为二人于任城分别后李白怀念杜甫所作。“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太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
杜甫对长他11岁的李白更是景仰有加,他把李白看作是亦师、亦友、亦兄。他们阔别多年之后杜甫还有诗《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他对李白的绵绵情思。
任城,成就了两位诗坛巨人的友谊,见证了他们的友谊,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珍贵一页。
太白楼展厅中对李白的辞世有两种介绍:一种是他61岁时病逝于当涂,另一种说法是他醉酒后捞湖中的月亮,坠湖而终。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诗人一生衷情于月亮,他“望月”“问月”“邀月”“伴月”,在似醉非醉,朦朦胧胧中童心顿生,稚气涌动,他想伸出双手,去掬起湖中的月亮,却不幸落湖而卒,这似乎更切合诗人的浪漫情怀。
展厅的出门处,有著名画家相力先生所绘太白醉酒写意的画像,画像中的太白醉态可掬,神情朦胧、慵懒,展示了诗人的洒脱、飘逸。
整个展厅肃穆、静寂,在此必须敛气禁声,不敢高声大语,唯恐惊扰了沉睡中的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