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9月27日在曲阜召开,来自孔子研究院的魏衍华博士作了题为《从周公“制礼作乐”看西周礼乐文明的高度与深度》的主题演讲
祭祀礼仪
中华祭祀文化,孔孟之乡节庆礼仪及民间传统祭祀习俗
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长期以来,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团圆吃月饼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中国的中秋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外传播,周边不少国家受到影响,如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
维公元2017年9月28日,岁在丁酉,时在金秋。值此夫子诞辰之日,各界人士以虔诚之心、崇仰之情,谨以释奠大典,祗告于先师之圣灵。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代表论坛承办单位作题为《中国礼乐研究的青年使命》的主旨演讲。
在各种祭祀之礼中,列入国家祀典并绵延至今的文庙释奠礼,具有文化传承、文明信仰的崇高性质。今人祭祀孔子,是对祖国传统文化表达敬意的重要方式。
虽然现在的皇帝制度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充分解释清楚,但在这里我仅从由祭祀、礼义方面窥探到的皇帝属性的各侧面,对至今已经阐明的问题和遗留的课题,按照顺序来一一论述。
文庙通过奉祀孔子、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附祀名宦和乡贤,为士子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榜样,很好地发挥了成圣成贤成人的教化作用。
本文从生死价值观、生死超越论、生死态度论和临终关怀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儒家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