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有钱却没得到社会尊重,土豪;有钱又获得世人敬重,儒商。前者与后者的差距在于德行与文化素养的缺乏,其背后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对于重塑儒商精神当然同样适用。环球时报特邀6位顶尖学者及企业家,畅谈重塑儒商精神的意义与使命。
一、专家学者篇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维明:
土豪变儒商,用责任赢得尊重
——“一个有权力、有资本力量的人对其他人不照顾,这太危险了”
速度加快,世界显得越来越小。传播信息的技术与工具的改变,使全世界连在了一起。任何地方发生任何问题,包括经济、疾病、政治、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会影响全球。全球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和谐交流、互赢互信、互相提携的美好景象。相反,这个越来越浓缩的生命共同体,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国际组织越来越分崩离析。以中国为例,中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动力,政治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世界上对于中国和平崛起能认同接受的难度非常大。这个世界虽然到处都在谈论对话,实际上对话并没有真正地出现,所谓气候、贸易、网络安全、军事方面的对话,其实多是博弈,多是伴随冲突、矛盾和互相批评。
近两三百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力量、也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从西方开始的“启蒙心态”,突出表现的是经济人的价值观念。经济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能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在法律范围内扩大利润,这种人是值得肯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这个价值有密切关系。但经济人的核心价值都充分发挥了,为什么没办法真正让世界和平呢?因为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这个社会就不能和谐安定。如果一个有权力、有资本力量的人对其他人不照顾,这太危险了。因此,经济人还有一些重要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仁”,也就是同情心。所以,我最近特别强调“精神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所谓“精神人文主义”就是突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核心,以同情为核心。经济人没办法进一步创造新的视域。我们必须从经济人变成一个文化人进而转化为生态人,具有终极关怀的、有精神性的人。
在经济人的世界中,现实是不平等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儒家思想就是从现实出发:入世才能转世。儒家要转化的世,不是想象中的天国、彼岸,而是在现实世界中转化这个世界。学做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它对所有人都适用,因此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普世价值。儒家希望通过对个人的教化培养,把一个人从自我中心扩展到关心家族、社群乃至国家、天下。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从私到公,不以个人私利为目标,而是逐渐把自己掌握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财富和别人分享。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如此。儒家思想就是要打破自我中心主义,狭隘的家族主义,狭隘的社群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乃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此,我们提出儒商与东亚文明的观念。儒商就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企业家。中国一直说天地君亲师都是我们要尊重的价值,而现在资源掌握最多、活动力最强的就是成功企业家。有些企业家富可敌国,但也听说,“土豪”一词已经被收录英文的词典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经济人包括土豪,逐渐转化成能体现“仁义礼智信”的儒商。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应该有一种新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为公司发展付出责任,还有对公司所在区域、所在国家甚至对世界的责任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说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文化认同是开放的、多元的,才能说我们所有考虑的问题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样,中国人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我们的价值和文化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可分享的重要价值,中华民族才能构建起贫穷困境不断脊梁、富有强盛不霸道的国格、人格、民族之格。▲(环球时报记者张妮采访整理)
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校长易菁:
通过内省解决问题
——“太阳照耀大地时从来没有索取过什么,所以才能恒常”
作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主要基于两个现象,其一,当今社会上的物质文明某种程度上是用道德沦丧的代价换取的。人们把生命的能量耗散在追求利益上,人的内在精神越来越空虚和贫瘠。其二,当我们和年轻人谈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这样严肃的话题时,大家竟然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非常麻木地说这帮家伙是傻瓜!因为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民族情怀了,只会为自己打算。基于这些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我们感到,已经不能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谈道德建设,必须回归传统,追溯到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去谈究竟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意义何在?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不仅可以往前追溯知道历史的变化,还可以用智慧的眼光向后看到时代的发展。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是以自我觉悟为主导的“内省”,所谓“人恐不明,有恐太明”。“人恐不明”是说,人唯恐没有自知之明,“有恐太明”则是不要对别人看得太清楚,太过于斤斤计较。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在引导我们去向自然学习,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它照耀大地的时候从来没有索取过什么,只是无私地奉献着阳光。在太阳心里也没觉得这是在“奉献”,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它无私所以才能恒常。如果一个人时常处于这种自然的状态,知道奉献才是生命的本质,他便会长寿,因为人在索取时总是会痛苦,而在付出时反而最快乐。如果我们总是用索取的心来对家庭和社会,就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果按照美国的趋势发展,恐怕要用7个地球才能满足它一个国家的欲望!这种欲望最终就演化为能源的掠夺和战争。人的生命无外乎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持求,一个是向内持求。如果向外持求,即便探索到更广阔的空间,人的心灵仍是空虚的。而当一个人内在充实的时候,他不需要这么多外在物质作为支撑,也可以过得很快乐、很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时代,中国文化可以引领全世界的潮流,因为它会带来一种心灵的反思和回归,人应该回到生命本然的发展规律上,这样,社会的发展才是一个更可持续性的状态。中华民族将为未来的人类和世界,承担起它身为一个大国的责任。
世界观的改变可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转变。有不少企业主来我们学校学习后,生意忽然好做了。我们只是告诉他们一个“良方”——把自己先改变,你会发现,所有人都那么可爱,你愿意信任别人,就会产生人文关怀,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如果企业家不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不去思考你跟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凭什么得到提高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备转化生命的力量。比如:通过学习《大学》能树立人生观,明白学习是为了服务社会的。用《千字文》来建立世界观,了解人在宇宙自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要妄自尊大。通过《孝经》培养道德观。人们往下“孝顺”孩子很容易,往上孝顺父母却很难。不要忘了,父母可是我们的根啊,我们只喜欢看到开花结果的艳丽,却不知道往根上去浇水,生命之花又怎么会长久呢?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把每一本经典学会,其中蕴含的无量智慧就可以使每个人脱胎换骨,人格再造。▲(环球时报记者张妮采访整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陈杰平教授:
东西方管理文化并不对立
——“天人合一与优劣势分析法有类似之处”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领头人。企业最高领导有没有能力带领大家往前走,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有没有领导力,领导力的来源包括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定力。定力就是不能为短期目标失去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因为在商场中的诱惑太多。定力从哪来?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自己内心的文化素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名句,都被中国企业家当作座右铭和警示语。
东西方管理哲学一个明显的差别是,西方的管理强调法治,企业显性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而中国文化是隐性的,有不成文的公司内部制度。另外,在中国企业里,一般谁有权,他的个人性格在企业内部就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发展是靠强人,而西方企业发展是靠治人。
即便存在差异,也不能把西方现代管理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其实,各文化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的小。所谓差异更多是形式上的,共性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好的东西都是通的,存在的弊病也是人类共同的弱点。比如,不管东方宗教还是西方宗教都要与人为善。在道德方面,在中国不能做的在西方也不能做,像地沟油问题。再比如,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西方企业管理最常用的一个战略规划工具就是优劣势分析法(SWOT),来确定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是一样的。另外,西方管理学讲企业做大后管理者要放权,要有不同的责任中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无不为”是一个道理。
一些台湾企业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方面做得就很好。很多台湾企业领导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但因市场小、资源少,企业必须在海外参与竞争,必须按照西方制度去管理,他们就做到了中西合璧。▲(环球时报记者张妮采访整理)
二、企业家篇: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峰:
中国正在创造“新商业文明”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制度的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文化的商道精神。道义在那儿,人不能为了挣钱什么都干,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大乱”
一百多年来,“公司”这个“怪物”确实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公司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把人的自私、贪婪放到极大,今天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根源就在于此。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司?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制度的“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商业文明,或者说中国文化的商道精神。
原来的商业文明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而“新商业文明”的根本不同在于,把企业的盈利目标和社会利益融为一体。不是说不盈利,不盈利就不叫公司了,但公司的盈利不能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义在那儿,人不能为了挣钱什么都干,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大乱。“以德养身,以诚养心,以义制利”,这三句话概括出中国文化的商道精神。
西方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法规是今天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则中生存必备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教化人心的精神和文化,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人生,如何认识财富,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人心出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回答和解决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今天人类的问题都没跑出这个范围。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人的修行。三是人与生命的关系,就是人从哪来到哪去。概括说,就是要将社会、他人、自身三者利益统一。
把中国文化和企业管理相结合,就形成了海航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海航在1993年创建之初,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拿什么来凝聚人心?一个长久的企业、有凝聚力的企业,必须有内在的特定的文化和共识。这个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共识是,要在海航谋生过程当中,实现自己人生的转变,把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他人利益融为一体,要为天下众生谋福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企业员工行为“做人与做事”的内涵具体标准化为十个训条,即《同仁共勉十条》:团体以和睦为兴盛,精进以持衡为准则,诤议以宽恕为旨要,待人以至诚为基石……这种精神很自然地表现在我们的服务上,你会发现海航空乘服务员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她心存善念和爱心,做每件事都是发自内心地为乘客着想,这就叫“天地之间皆为用心之处。”
#p#副标题#e#此外,我们的员工中有6700余名外国人,有信基督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有信佛教的。要谈到共同信仰,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所有宗教信仰都有基本特点:劝人善念善行。为此我们内部提出的“共同信仰”是:“天佑善人,天自我立,自我主宰”。“天佑善人”,所有人不管信什么,你都得善念善行;“天自我立”,天在哪儿?就在你心里;“自我主宰”,路在自己脚下,命在自己手中。不同信仰的员工对此都很认同。
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 21年来我们做成了4件事:第一,造就比肩世界500 强的资产和收入规模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第二,成为世界级航空品牌;第三,在世界十大安全纪录航空公司中,海航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公司;第四,成为涵盖航空、旅游、实业、金融和物流等行业的综合运营商,保持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海航用自己成功的案例告诉世人,我们在实践人类新的商业文明。如果你做不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发展奇迹,人们没法信服你的文化。
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以上,但经济大国不等同于文化大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源泉,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未来中国梦的实现,一定是经济利益和中国文化的双轮驱动。中国现在就是在践行“商道精神”,自己发展,也让周边国家获益。到2030年中国将给100多个国家、70亿人口带来利益,这就是中国梦的世界价值。中国现在正处于创造人类新商业文明的伟大时代。海航则是实践这种精神的先行者。未来,我们将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前100强,甚至前50强,助力中国人实现百年强国的梦想,这是11万海航人所承载的“中国梦”的使命。▲(环球时报记者张妮采访整理)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要“富而好礼”不要“虚无主义”
——“西方企业家精神已破灭,重塑企业家精神,要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梳理,不能简单拿回来就算完成任务”
法国一位政界高层曾对我说,现在法国乃至欧洲很大的问题是,活在当下是一种时髦。欧洲人不想明天,也不回忆过去,今天我怎么活都行,不管别人,所以工资低就上街罢工,这是欧洲的悲哀。企业同样如此,唯利是图,弱肉强食,道德缺失,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人没有幸福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就是西方的企业家精神不行了,产生了虚无主义,发展到最后就是自私。问题如何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企业发展的合法性和企业家的价值观。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应该把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贡献给西方,贡献给全世界。
西方的企业家精神是从资本主义新教伦理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斯•韦伯讲,商人的天职是赚钱,但赚钱后还要做新教徒,要节俭,要赎罪。但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消费欲望使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新教伦理崩溃了。之后,约瑟夫•熊彼特讲企业家精神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它的极端化发展带来道德的缺失,对弱者的不关注。没有解决自由平等公正的问题,创新就变成负面的,经济越发达、财富越集中,社会矛盾越尖锐。《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讲,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人的不平等问题,人人都意识到精神危机是虚无主义,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西方的新教伦理没有了. 倒不回去了。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这个矛盾,最后一定走向灭亡。
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21世纪重新看“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对中国社会、对企业家精神的塑造特别重要。它讲的是责任,是分享,不是独享。“ 修身”是修身修自己,“齐家”是把你的企业做好,“平天下”是把我们整个社会环境做好,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一条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企业家要学中国第一儒商、孔子的门生子贡。他对孔子说,我已经能做到“富而无骄”了(不像当下中国的土豪又富又骄)。但孔子说,你应该做到“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一套秩序、一套信仰,就是对社会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做到这样才行。
传统文化的回归对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特别重要。但中国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摧毁,我们对传统文化需要重新梳理和认识,不能简单地拿回来就完全任务。我们要找出哪些在当今世界是积极的,要接受,哪些是负面的,要规避。比如,庄子的“无为”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一面,春秋战国后期是乱世,人没有安全感,要避世保持自我清醒,但现在有的企业家取的是它消极的一面,有的人就去赌博游戏人生,举家移民与世无争。因为他没有人生目标,他已经放弃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他要的是避世,要的是安乐。这些消极的思想就会导致虚无主义,认为我们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没有意义,这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杀伤力极强,一定要规避。
所以,我们的下一个任务,就要对传统文化做梳理,把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内容加进去,重建这套价值观。这光靠企业家做不到,需要整个社会重新构建。 当然,我们破坏传统文化用了100多年,重建它也要50年,但起码我们现在就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有这样,下一个世纪,中国企业家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企业家。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茅忠群:
法律责任是60分,道义责任是100分
“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从农业社会的家庭和家族,变成现在的家庭和企业,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使命,也是现代企业的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企业家做企业的目的比较简单,因为当初比较穷,想脱贫致富,想让家人过得更好点。
30年过去了,我们这代企业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目的上,应该更多地探究做企业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长期发展。从比例来说,全世界的百年企业非常少。一个百年企业一定有一些基因在里面。同样,一种文化能持续千年也非常不容易。
中国文化是世界五大古文明中唯一留存到现代的文明,它的长寿文化基因对我们今天做企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儒家文化告诉中国人,人生的使命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去中国是农业社会,整个社会的细胞就是家,包括家庭、家族。
现代社会组成社会的细胞由过去单一的家演变为两个形式:一个是小家庭,大的家族基本消失,但小家庭还存在;一个是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做企业的使命并不仅仅是满足自己赚更多钱,还应该有更高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我们可以稍微修改一下,“修身齐家立功德”,这是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做企业应该具有的一种使命观。
在现代社会的两大细胞企业和家庭中,我们除了有使命感还要尽责任。按儒家的说法,责任也可以叫本分。企业的本分就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可分成了三大方面:法律责任、发展责任、道义责任。
法律责任与道义责任的关系,就是60分与100分的关系。60分是法律责任,是必须要达到的,考不到60分就不让你毕业。60-100分是道义,是全社会去倡导和追求的。中间还有一个发展责任,既要让你的产品不断创新,还要让你的员工不断得到成长,生命得到圆满,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使中国企业成为百年企业的基因。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未来,中国企业如果能补上儒家文化等经典传统文化这堂课,企业的管理水平或许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如果能让所有员工按照传统文化去修身养性,这比企业赚多少利润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