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调均”论。他那时的观点有的同样适用于现今社会,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一、贫富分化的根源
首先,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盛行,是产生贫富分化的根源。土地私有导致了土地买卖盛行,土地买卖盛行又导致了社会成员对土地占有的严重不均。土地私有制→土地买卖→土地占有严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这是贫富分化的总根源,又是贫富分化的主要表现。董仲舒抓住了这一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解开封建社会贫富分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从而把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二、封建社会苛重的赋税徭役是造成贫富分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占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和官僚地主,一般都享有减免赋役的特权,把赋役负担转嫁到小农身上,苛征暴敛与赋役负担的严重不均往往相伴而生。这就必然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小农,即使在赋役负担合理的情况下,也经不起风吹浪打,若再遭受重赋压榨,恣意兼并,必然会加速两极分化进程和小农破产。第三、封建社会通过控制和垄断川泽山林等自然资源,对小农进行残酷掠夺,进一步加剧了小农的贫困化和社会的两级分化。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允许私人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结果却被一些豪强地主、富商大贾所控制,成为盘剥、兼并小农的重要手段。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将主要的山泽之利收归国有。但是,不论是豪强控制,还是国家垄断,都是导致小农贫困化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第四、地主豪强对农民的重租剥削,是造成两级分化的又一因素。董仲舒明确提出地租率问题。地租率是封建社会调节产品分配的重要手段。地租率高,租地农民在产品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就少,而地主所占的份额就多。董仲舒认为,“什一之税”是合理的地租率,而“见税什五”则大大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必然导致贫富分化。二、“调均”的原则
董仲舒用“调均”解释了关于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原则。“调均”就是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干预和调控社会财富的分配,防止贫富过度不均,维护封建政治统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中论述:“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人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这里面有几层意思: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是固定的,一部分人过富,另一部分人就必然过贫;贫富过度不均,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大富”者因富而骄,因骄而暴。另方面,“大贫”者贫而忧,因忧而盗。这两方面均为祸乱之源。董仲舒认为,此乃“众人之情”,自然之理;“圣人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建立封建等级制度,按照封建等级分配财富,使贫富有差而不过度、不越制就可上下相安,天下太平。董仲舒既不赞成财富分配的平均主义,又反对贫富过度不均,而是主张按照封建等级制进行财富分配,使不同等级的成员在财富占有上有差、有度、互不越制,从而把贫富差别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调均”的原则。三、“调均”的措施
首先,限私田。土地兼并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如何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董仲舒在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所谓“名田”,就是私人占有的土地。“限民名田”,就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限制地主的土地占有量,保证小农拥有一小块足以养家糊口的土地,并以此来实现“塞并兼之路”的目的。这一思想,在董仲舒之后成为多数封建王朝的重要土地思想或政策,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盐铁皆归于民”。即将盐铁的生产、销售由官营改为民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西汉政府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弊端。一是“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次。二是价格昂贵,农民负担加重,必然加速农民的破产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董仲舒把“盐铁皆归于民”作为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之一,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的。第三,“薄赋敛,省徭役”,“去奴婢,除专杀之威”。“去奴婢”就是除去奴婢,亦即放奴为良。奴婢大量存在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大社会问题,大量破产失业的农民,或铤而走险,或被迫卖身为奴。董仲舒不仅较早地看到奴婢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能从经济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并把“去奴婢,除专杀之威”作为解决贫富分化的措施之一,这是极有见地的。董仲舒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把轻徭薄赋作为限制贫富分化的重要措施。第四,禁止官僚经营产业。董仲舒说:“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这是一个超时代的卓越思想。政府官员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权力与产业直接结合,亦即官员直接经营产业,会给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危害。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有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成千上万个官僚,握有行政权力又拥有大量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这就赋予他们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双重性格。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导致了农民的大量的破产和贫富的严重分化,引起吏治腐败。另外,利用超经济手段攫取财富,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它比以经济手段获取财富更容易引起劳动人民的怨恨和不满。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董仲舒,就明确提出官僚只领取俸禄,不经营产业的主张,并认为这是“上天之理”,“太古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其患祸必至”。董仲舒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两千多年前他的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的“调均”论主张,对于当时社会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系河北省衡水市《董仲舒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