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东济宁是座煤城。全市含煤区域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全市探明煤炭资源可采储量140亿吨,占山东省的53%以上;去年全市原煤产量为7478万吨,占山东省的53.5%。
济宁因煤而兴。近年来,煤电产业占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去年已接近50%。全市财政收入中,70%来自煤电产业。2008年,济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2.2亿元,在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中名列第一。
如今的济宁,却在望“煤”止渴。所谓望“煤”,即审视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展望煤炭产业发展趋势;所谓“止渴”,指的是抛弃一味依赖煤炭资源满足经济发展渴求的僵化思维,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努力迈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雨绸缪谋转型
近几年,济宁市积极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着力改变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
济宁的经济转型,是在资源尚处于“青壮年”期时就明确提出的主动转型。据济宁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新斗介绍,从资源型城市的“年龄”来讲,济宁市属于“青壮年”,全市140亿吨探明可采煤炭储量中,经济可采储量为30亿吨,按照每年开采1亿吨的速度计算,还可开采30年。
济宁为何要主动转型?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告诉记者,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很容易“因煤而兴、因煤而衰”,走上“开采—兴盛—衰落”的老路。要想摆脱这一轨迹,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
本地煤炭产业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为济宁市主动转型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压力。
济宁市煤矿矿区总面积255万亩,现已塌陷26万亩,并以每年2万至3万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36万亩,到2020年更达70万亩,最终达4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
土地塌陷直接导致生存生活环境恶化,济宁市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塌陷地治理。李新斗说,因土地塌陷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又会给就业和社会保障造成不小的压力。
与此同时,煤炭开采也束缚了济宁的城市规划建设。按现有规定,即使在城市规划区内,将有煤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也必须征得具有煤炭采矿权的企业同意。济宁这个拥有800多万人口的城市,被挤压在50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因而成了山东地级市中规模最小的城市,许多公共设施无法布局。
此外,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的模式,造成所辖县市区“有煤则喜,无煤则忧”,形成了“煤炭依赖症”。在孙守刚看来,与煤炭枯竭的后果相比,这种“思想依赖”更让人担心。因此,济宁把经济战略转型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干部解放思想,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煤”尽其用多业兴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3个主业——原煤开采、煤化工、电解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去年煤化工和电解铝及机电成套装备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50%以上。”在兖州矿业集团,集团党委副书记宋国说。
兖矿集团是山东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是济宁市区域范围内最大的矿业企业。兖矿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济宁市的经济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煤”尽其用,是济宁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之一。济宁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新斗介绍,济宁市专门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并从土地供应、行政收费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煤炭企业投资非煤产业。
国宏化工有限公司是兖矿集团为调整产业结构专门成立的子公司。公司党委书记王占东介绍,公司已经建成了一期50万吨甲醇项目,二期100万吨甲醇项目和三期60万吨烯烃项目正在建设中。公司还规划配套建设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生产线,后期项目以前期项目产品为原料,产品精细程度依次提高。
产业链条的延长,将不断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甲醇产品为例,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下跌,但以甲醇为原料的烯烃等精细煤化工产品由于用途较甲醇广泛,附加值较高,价格影响不大。公司果断决定缓建甲醇生产线,转而投资150亿元建设烯烃等三期项目。
兖矿集团规定,煤化工产品利润每增加1元,公司奖励0.5元。此举调动了旗下子公司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积极性,去年,集团煤化工产品产量达350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
在煤电铝和机电成套装备产业方面,兖矿集团投资34亿元建成14万吨电解铝项目,去年全面达产;投资28.25亿元的14万吨新型工业铝型材项目,已于今年3月试生产,该项目引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铝挤压设备,项目投产后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装机水平最高的铝挤压材生产基地。集团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也将于年内开工。
在延长煤炭产业链条的同时,兖矿集团着力培育接替产业,投资物流、制造业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也取得初步成效。去年,非煤产业收入近20亿元。
为了改变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经济结构,济宁市还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全市开始呈现多业并兴的局面:
——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提升济宁高新区建设水平,加速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依托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做强装备制造业。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建成全国大蒜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山东省渔湖产品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山东省优质大米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并打造出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等10大特色农副产品基地。
——利用京杭大运河 “黄金水道”优势,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契机,发展运河物流业,规划在3至5年内将运河运输能力从目前的4000万吨/年提高到1亿吨/年。
——实施运河整体开发项目,整合各类码头、作业区、仓储服务区,扩大内河物流综合带动效应。
——发挥“孔孟故里”的文化品牌优势,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NextPage]
随着经济战略转型的深入推进,济宁的经济发展开始显现积极变化,煤电产业为主导的格局已经打破,制造业增加值明显超过煤电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超过工业,服务业增加值明显超过GDP增幅。
“转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不为眼前之利所惑,不为一时之难所困。对碰到的难点要勇于突破,突破了就是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就能撑开今后发展的空间。”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这样总结转型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
让自主创新引领经济转型
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的现场表演令不少人惊叹:
他脱下身上的西装揉成团,随意地坐了上去。许久,他站起身来,拎起西装轻轻一抖,几乎没有褶皱。这 “神奇”来自创新的纺织技术——由如意集团自主创新研发成功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这项技术创造了毛纺、棉纺纺纱两个500支的国际纪录,实现了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
如意集团的两个“500支纱”,已经成为不少济宁人为之自豪的创新故事。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受到这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对创新的渴望,以及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依靠自主创新,济宁赢得了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去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30%。
“济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传统发展模式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科技创新在济宁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谈起自主创新,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的语气诚恳而坚定。
创新成就竞争力
在我国推土机制造行业的“领头羊”山推集团,产品创新成为企业巩固市场领先地位的法宝。集团负责人介绍说,“5年前,山推只生产推土机和零部件。尽管我们当时拿过全国推土机行业惟一的金牌,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只靠着一个推土机过日子。近3年,我们的产品开发速度加快,不断拉长产业链,使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在山推,创新已经给企业带来了显著变化。快速灵活的产品创新,使山推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并将需求变为企业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山推将下一步的研发目标锁定在履带特种机械的开发与研制上。同时,山推还引进了全球著名工程机械制造公司的推土机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也使企业找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当前,济宁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兖矿集团建立了煤化工及煤液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曲阜裕隆生物和济宁博特精工两家企业建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邹城泰山玻纤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济宁已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总数达到4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00个以上。
去年,济宁市实现新产品产值22.6亿元,同比增长65.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7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出专利申请310件,同比增长49.04%。
真诚呵护企业
“我们每个月都进行两次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对园区企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前段时间我们从一家企业的报表上看到,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主动进行帮扶,奖励了这家企业25万元。”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董振告诉记者。
真诚的呵护为企业的创新活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嘉祥高新区和14个省级园区,作为新型产业的聚集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对济宁市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在政策引导方面,济宁市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在煤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制定了产业升级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力度,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制定了专门扶持政策;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攻关。与此同时,在保证各类科技专项经费足额到位的基础上,济宁市每年都列支专项经费,用于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科技开发,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此外,济宁市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上高新技术项目,在担保、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引导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今年,济宁市提出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的目标。自主创新作为济宁经济转型的引擎,将以更加强劲的动力,助推这个鲁西名城沿着科学发展之路阔步前行。
以壮大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去年7月,我们预感到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竞争,请咨询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着力于企业管理的完善和提高。同时,狠抓产品开发、质量改善、成本降低。”在山东济宁市采访,问起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最大的推土机企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玉忠的答案朴实而简短。
今年一季度,山推的主机销量比去年四季度增长了48%,出口占行业出口总量的66%。4月份,山推的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去年12月份增长了238%。
[NextPage]
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告诉记者,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济宁市提出了早发现、早准备,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真正的 “应急措施”,加快推进城市的战略转型,使得济宁在科学发展的探索中沉着稳健,活力充沛。
投资更重质量
今年一季度,济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7%。前5个月,主导产业煤化工、食品制造、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了32.26%、24.48%和24.3%。“统计数据表明,全市经济起步平稳,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济宁市统计局总统计师王敦广作出了这样的解读。
济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扩大内需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7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集中安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须全力抓好的重点项目,力争到2010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项目260个,总投资1000亿元。
据济宁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新斗介绍,济宁市重视投资数量,更注重投资的质量。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幅和占比有所提高;今年1至4月,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4.6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30.5%,比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快,1至4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8.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5.5%,增长30.8%,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在济宁市集中开工的60个条件成熟、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大项目中,投资重点均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工程等领域。这对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将起到巨大的支撑引领作用。
济宁市经贸委还出台了《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设立1亿元还贷周转金,市县两级共设立了4亿元还贷周转金,帮助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保扶”企业渡过难关。
主动抢抓机遇
在政府各种鼓励、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济宁市众多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应对危机,寻找促进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去年11月底,我们停了10多台机器,12月份就恢复生产了,春节期间我们没停机,现在是满负荷运转。”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正在为经营的回暖而忙碌。
李洪信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适时扩大投资、调整战略,积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太阳纸业曾经筹划多年的一个纸浆项目将在今年开工建设,仅投资一项就比去年节省了15亿至18亿元。同时,太阳纸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打造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跨国造纸大集团。
山推公司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巩固和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从去年9月份开始,山推就利用各种方式,对国际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和评估,制定了一整套企业运营的应对措施。在国内市场方面,山推全面压缩库存,降低了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并从贷款供应等方面支持营销系统;在国际市场方面,山推加大开拓力度,着力巩固非洲、中亚等传统市场。目前,这些传统出口市场的业绩均有较大提高。
着眼未来,主抓机遇,苦练内功,为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既是当前济宁各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共识,更为他们进一步实施经济战略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