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放于利而行,多怨。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说富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诸子论富与诚信
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
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不逆诈,不億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
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说苑·杂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廉可以分财,信可以守约者,人之豪与。——《淮南子》
子贡接驷连骑,束锦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史记·货殖列传》
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敦悫而无诈矣。……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 《潜夫论·务本》
晋文公见韩庆,下车而趋,非以其多财,以其富于仁,充于德也。——《盐铁论·贫富》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史记·货殖列传》
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诚之源也。——《周易·乾卦·彖辞》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离娄上》
明允笃诚。——《左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荀子·非十二子》)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夫诚者一也。——《说苑·反质》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义·情性》
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汉书·杜钦传》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谨。——《中说》
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论衡·艺增》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正蒙·诚明》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正蒙·诚明》
信者,无伪而已。——《明道语录》卷一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明道语录》卷一
诚者,天之道。——《朱子语录》第一册
诚者,约天下之理而无不尽,贯乃事之中而无不通也。——《朱子文集·读四书大全》卷九
诚者何也?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诚也者,实也,实有也。——《尚书引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