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圣诞节是一个响当当的节日,它的地位就如同我国的春节。西方圣诞节是纪念基督耶稣的节日,本出于宗教,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今天的圣诞节已经不复当日,庆祝、娱乐等世俗的成份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圣诞节在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青少年乐于过圣诞节,迷恋“圣诞之夜”的狂欢,这无可厚非。然而,我们需要提醒年轻的一代,中国也有自己的圣诞节,它便是孔子的生日。
西方有西方的圣人,东方有东方的圣人,中国有中国的圣人。就东西、中外的情况来说,称得上圣人的都与宗教和准宗教有关,西方的耶稣、东方的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都是世界级的圣人。孔子是中国最早被确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在中国,真可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的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所以传统上称这天为圣诞节。
孔子生前并不怎么顺利,他没出生在周公的时代,而生在了“礼崩乐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他的思想并未能大行其时,相反倒有困厄陈蔡的经历。孔子死后,他的门人将其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其思想渐渐被播撒发芽、扎根,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思想第一次被官方充分认可,一直延续了两千年。1919年“五四”运动中,孔子及其思想第一次受到冲击,在“打倒孔家店”的一片讨伐声中,孔子的面孔变脏了,其思想也遭到无情的批判。在批林批孔的年代,尽管孔老是被批判的对象,但他却因祸得福,自“打倒孔家店”以后又一次风光起来,又一次被人们挂在嘴边,记在心头;而他那些由弟子们记录下来的话语,也因被用作批判材料而空前为人们所熟知。近些年来,孔子及其思想又走运了,并且运遇亨通,红得发紫。尤其是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后,国内出现了空前的“孔子热”,也引发了众多的学人参与到对《论语》的评价讨论中来,一时众议纷纭,歧义迭出。虽然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一波三折,但孔子的地位却基本是稳固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由人而神,由俗而圣的第一人,是中国的头号圣人。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对于孔子的祭祀崇礼,历朝历代,愈来愈隆重。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受到朝野士庶普遍的崇拜和礼奉。农历八月二十七圣诞节的祭祀几乎是在全国进行的,小到家学私塾,中到乡村庠校,大到孔府及国家的祀典,官长、师生、士人学子, 无不于是日对孔圣顶礼膜拜。乡学私塾祭祀或在文庙,或在学校,祭祀规模不等。据大清《礼部则例》载:“八月二十七日,遇先师诞辰,大内至王公百官均致斋一日,各衙门不理刑名,民间禁止屠宰,前期缮绿头牌具奏,得旨,并出示九门及礼部前,是孔子诞辰之期,已垂功会,有官职者,届期均应致祭。”民国以来,虽然经“砸烂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但祭祀之举仍未消停。新中国建立后,大陆不再祭祀,但台湾国民党仍有国祭孔圣之举。现在,海内外所有儒家文化渗透的地方,几乎都有民间的祭孔之举。2004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国内首次由官方祭祀孔圣,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衢州、建水、武威等文庙规模较大的地方同时也由官方祭祀。2006年在“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的主题下,曲阜孔庙和台北、台南孔庙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大典,这也是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携手共祭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人。
旧时中国对孔圣的祭祀除圣诞节统祭外,就学校而言,除了学生初入学的祭祀,岁时之祭扫也颇多。据典籍记载,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丁祭,每月望祭等,一年下来,次数已经相当可观。而孔府的家祭,一年大大小小达到50多次。当然最隆重的,当数圣诞节的祭奉了。现代的祭孔,已不复当日,商贸活动与文化娱乐的成分显然十分突出,祭祀礼仪也化简不少。
今天是西方耶诞节,我作此文,引起年青一代的注意:中国也有自己的圣诞节——孔子的生日。今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公历10月15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纪念日,这才是中国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