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执导的电影版《孔子》刚刚杀青,导演张黎的孔子题材电视剧通过了立项,佛山传媒集团等投拍的电视版《孔子》即将开机……不少媒体都用“孔子戏扎堆”、“孔子题材撞车”来形容现在影视领域出现的这种“孔子热”。这是一种影视题材的习惯性跟风还是国学热真的已经蔓延到影视领域?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学领域的专家傅佩荣,北大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张颐武等人,看看他们对这个现象是如何解读的。
拍《孔子》不用宣传
记得去年刚曝出胡玫的《孔子》要上马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题材并不太感兴趣,担心会变成一部教育片、“论语片”。随着宣传的推进,大家发现这个电影还是蛮有娱乐性的。这几年传统文化的热潮,作为符号的孔子已经进入越来越广阔的视野。
张颐武教授分析,这次的传统文化热是以儒学的复兴作为标志。儒学是以孔子为中心,孔子当然成了代表性人物,所以大家就有热情用影视剧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人物。如今国学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这几年经过很多尝试,创作人员认为已经积累和酝酿成熟了,所以现在就开始往外推这些作品了,自然就出现了大家都在争抢“孔子”题材的现象。
电影《孔子》投资方一位老总的发言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到每一个人心底的,用句大白话来说,他就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海外,只要说是‘孔子曰’,可能都不需要做宣传。在国内更是这样,我们拍《孔子》不用宣传,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谁。”
“孔子热”映照出的现实
“如果孔子没有和现代发生联系,那么也不会有人去关注他。”这也是作者钱宁花4年时间写《圣人》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孔子热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关注孔子表明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文化,发掘民族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需要重新去理解孔子。”
中国人和孔子学说的关系是微妙的,又是实际的。用张颐武的话来说,饿着肚子不可能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崛起,中国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感受加深了。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人们觉得儒学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以及如何修身养性很有用处,所以大家现在开始把它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两个原因是孔子再次崛起的一个背景。”
孔子学说并未内化到言行中
对于如何看待“孔子热”现象,国学领域的专家傅佩荣向记者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本国的文化代表人物,就像中国以孔子作为代表。”
于丹当年通过电视让大家了解到孔子离我们不是那么远。“影视公司想到这样的题材,想把孔子的故事通过电视剧和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其实孔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是通过许多磨砺才完善自己的性格的。我觉得‘孔子热’总比‘歌星热’要好。”傅佩荣说。他同时也表示,虽然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孔子,热衷于学习孔子的言论,“但现在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内化到我们言行当中。其实大众平时知道的孔子学说大多都是从媒体中吸取的,整个学说的内化我认为还没有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