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内蒙古著名作家、评论家,素有“塞外鬼才”之称,涉猎广泛、笔锋犀利、见解独到。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擅于驾驭各种文体,曾出版、发表过小说《漠王》、《死光》 《千金公主》;电视剧《侠客行》、《大清蒙古王》、《活出个样儿》及散文集、 自选集《听雪集》等,均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他非常注重对文化的研究,写了很多文化批评方面的文章,如评论集《批评于丹》、《新解〈红楼梦〉》,尤其对弱文化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再掀翻拍热潮
随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孔子《论语》掀起一股“孔子热”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击缶而歌,更是通过荧屏向世界传播了孔子的学说。而这一股来势汹汹的“孔子热”也将这位几千年来被我们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推到了摄像机下。对经典进行翻拍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四大名著就被以各种艺术手法拍了又拍,如今孔圣人也不能独善其身,本期李悦批评——胡玫,别再糟蹋孔子。
问:李老师,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进行电视剧和电影艺术创作再次翻拍的话题,这个话题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话题,因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古典文学名著有过一轮翻拍潮,当时出了一批作品,给观众带来很大的欣赏上面的享受,但是隔了将近二十年之后,现在又掀起了一轮翻拍潮,你对这个潮怎么看。
李悦:重拍的主要是四大名著,过去拍的《红楼梦》《西游记》反响还可以,拍电视剧要形也似神也似,过去(拍的)形起码是似的,这一次这么多人要拍,而且主要是第五代导演李少红、吴子牛这些人,我一看到这些消息比较紧张,因为第五代导演拍的很多片子,我们全都看过,有许多我也批评过,还有除了拍名著之外还拍一些传统经典,比如说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第一经典,胡玫要拍,我看到这些信息就比较紧张,总觉得他们拍不好。
胡玫解读不了孔子
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胡玫把帝王戏拍得是游刃有余,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现在又做了电影《孔子》的掌门人,不禁让观众对《孔子》有了无限的遐想。
问:现在《孔子》正在拍摄当中,也流传着一些信息,比如有一些剧照,有一些编导和主创方面的言论,但是片子我们没有看到,原先我想我们做关于《孔子》的评论节目是不是应该等到片子出来以后,但是李老师也是非常着急,希望忙地涉猎这个话题,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呢?
李悦:一个就是说拍《孔子》的摄制组不断向外提供一些信息,一看到这些信息就能想象到他们现在拍成什么情况了,这些信息叫我很不安,因为我很关注《论语》,关注孔子,所以现在看第五代导演要拍孔子,很担心他们拍不好,我对第五代导演张艺谋、胡玫这些人做过一些研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恰好文革开始的时候他们读初中。那时候基本上学校就不开课了,失学了,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又开始重新升学的时候,张艺谋、胡玫这些人就考到电影学院了,看到他们的这种经历我是想说他们正该学习文化的时候基本上没学,他们进的电影学院虽然也是个很高的电影学府,但是他们不学(基础)文化,像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第一经典,(《论语》)如果没有文化的解读,不能正确理解孔子,不能正确理解《论语》,是很难拍好的。
问:但胡玫之前有一些作品比较有影响力的,比如像《雍正王朝》。
李悦:胡玫拍的《雍正王朝》获了好些奖,飞天奖,还有金鹰奖,是胡玫的成名作,对二月河的作品我批评过,后来拍成《雍正王朝》之后我也批评过,整个它的主题是歌颂皇帝的,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成果、历史壮举就是推翻了皇帝,到了二十一世纪该走向民主和法制的时候还歌颂皇帝,他们的人文追求是有问题的,所以具有这种落后的人文追求的导演如果拍孔子,我估计她也在人文追求上要出一些错。
胡玫,别再糟蹋孔子了
电影《孔子》自筹拍以来饱受争议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从剧组中不断传出来的消息,更让观众对这个未谋其面的《孔子》打上了一连串的问号。
问:现在胡玫陆续的接受媒体采访,披露一些她对拍摄孔子的想法,她对拍摄孔子有一些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对孔子本身她有一些她的认识,你觉得她对孔子的认识怎么样呢,能令你满意吗?
李悦:胡玫向媒体披露了几个信息,头一个信息就是说:我不会拍成主旋律的电影,我们需要艺术,但更需要票房,所以能看出来她是以票房为主的,那样的话她就把孔子拍成商业片了,我总觉得孔子的一生应该是正剧,但是现在她一拍成商业片的话,是想赚钱了,赚钱用谁赚钱,用孔子(赚钱);接着胡玫又披露了第二个信息,她说:孔子最好是尚武的、高大的、英俊的、会驾车、善骑射,指挥过战争、会武功,那么她整个拍出来跟她这种构思孔子就成了一个武人了,实际上孔子应该是中国第一文人,结果现在成了武人了。
问:有记者质疑她把孔子描述成武人,但是她答辩过,说孔子有六艺,其中可能有武艺
李悦:孔子是说过六艺,可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还是主要是文人,另外她选择周润发(演孔子),周润发自己就说我可没读过《论语》,一开始她选的濮存昕嘛,濮存昕看了剧本之后就不演了,后来还和胡玫打起了口水仗,濮存昕可能还是想把孔子拍成正剧。
胡玫,别再糟蹋孔子
一部本应是至圣先师的传记片中却传出有绯闻情节,这让无数关注孔子的人情绪复杂。虽然剧组出面做了一些澄清,但是关注孔子的人还是心存疑惑。
问:(剧组)还披露过一个信息说里面可能有爱情戏,由周迅出演孔子的情人南子,说历史上也有点影子。
李悦:胡玫的摄制组出来辟了一次谣,意思就是说孔子和南子的床上戏是没有的,她现在最让人怀疑和质疑的就是她没有谈孔子学术上的成就,她不注重这些,注重的是他是一个武人,注重他是不是有一些轶事,绯闻如果按正剧拍,他可能怕达不到她的宗旨,她的目的就是票房嘛。孔子的传说中就有一次“子见南子”,就这么一点,见过美女南子,别的传说故事都没有这方面的。
周润发形似而神难似
从去年电影《孔子》启动伊始,演员的人选就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伴随而来的是国内外媒体和街头巷尾的各种讨论争议,使得《孔子》的选角超越了娱乐新闻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场吸引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了。
问:那说起来周润发主演孔子,有一些定型的照片和在外景地的照片出来,老年孔子的形象,我还是周润发的影迷,对周润发的外在形象我感觉还是挺满意的,你现在对周润发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李悦:文化内涵不够,你可以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除了外在气质之外,他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怕周润发拍出来还像(黑帮片),他拍的黑帮戏我觉得拍得挺好,怕他外表可以,内涵不足。另外他自己说他没读过《论语》,这个起码应该读一读。
编剧陈汉难获认同
有报道称,胡玫组建了一支创作梦之队,而当观众看到其中包括《赤壁》的编剧陈汉时,这个创作班底让观众对《孔子》的质疑更加激烈。而陈汉的一句《孔子》一定会很卖钱,很有票房,则让我们一下想到了那部真的很卖钱但也很儿戏的《赤壁》,更多的人开始替孔圣人担心了。
问:那谈到胡玫呢,现在她的班底也有一些情况报道出来,它的编剧还是挺出名的一个编剧陈汉,
李悦:陈汉参加过《赤壁》的创作,《赤壁》的创作手法一看就是属于戏说,陈汉最有意思的一次说得最清楚的一次,他说孔子如何止住情欲,最后克己复礼,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我感兴趣的,他的意思说孔子止住情欲,止住情欲意思就是说已经发了情欲了,肯定有绯闻一类的东西,这说明他对孔子的“克己复礼”这几个字不理解,孔子说的不是指克制私欲,包括情欲的个人欲望,他实际是克制人的一种本能,自私、贪婪的本能,“复礼”中恢复一套秩序,孔子很讲究秩序,伦理秩序,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教育秩序,他要恢复的是这个,陈汉理解到情欲上去了,很明显他就是走商业片,走《赤壁》的老路,这实际是对孔子很大的歪曲。
经典文化的翻拍易浅薄
作为一部史诗电影,《孔子》自公布以来就沸沸扬扬,争议不断,它将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写出怎样的一笔呢?
问:我估计他可以边拍边读吧,怎么也得恶补一下功课吧。关于孔子这么大的一个题材,关于中国这么重要的经典文化进行解读,甚至于进行解剖,然后把它做成现在的影视艺术作品,它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李悦:拍孔子,而且是第一次,所以说他应该对孔子起码要正确解读,我现在担心胡玫拍不好啥呢,她就是文化背景不太好,她只有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能拍好呢,对孔子的《论语》,对孔子的一生有很精辟的研究。现在你看于丹谈《论语》,易中天在于丹之后又谈了一次《论语》和孔子,他们基本上都是歪曲的,学术界如果给影视界提供了一个歪曲的不太懂的背景,使它在拍的时候在一种很不深刻的学术基础上,就容易浅薄了。许多人以为孔子的东西很容易就理解了,好象现在小学生也懂,实际上全是歪曲的。你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说乎是很高兴,现在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孩都会背,小学生都懂了,我看过那个教科书上,听过小学中学的老师讲,他们解释成学习完了要复习,实际上我们都做过学生,学习完了复习根本不是很高兴的事,实际上孔子讲的根本不是复习,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完了去复习去了,朋友来了很高兴,这二者没有联系呀,实际上孔子的原意是学习之后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更深刻地了解它,你是不亦说乎,这时候你才很高兴,这时候朋友从远方来相互要交流,我们当时是在一起学的,你现在经过这段实践,你是怎么理解的,我是怎么理解的,一交流就存在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它是这样的。你刚才讲的什么样的流程能拍好呢,就是已经把孔子研究的很好了,对孔子有正确评价了,包括历史评价,学术评价,被很多人包括编导所理解了,这时候再去拍,我估计那时能拍得好一点,所以我敢断定胡玫拍不好。
商业化操作难现孔子真实形象
近年来,打着还原历史、史诗巨片旗号拍摄出的影视剧不在少数,但几乎没有一部让大家真正满意的。相当多的导演编剧以满足现代观众审美趣味为名肆意的篡改历史、虚设情节。这些都给经典名著的影视化蒙上了一层阴影。《孔子》又将呈现给观众怎样的一番风貌呢?
问:现在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有用当代的艺术手法或者是用影视手法来表现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是一种热潮,大家很追这个,在这个解读过程当中有几个层次,我理解象于丹他们这种解读方式没达到戏说的程度,是过度诠释或者主观诠释,歪曲,是歪曲的程度。但是现在看如果追逐票房,追逐利润的话可能要走向更严重的层次,比如到了戏说的层次,甚至到了恶搞的程度,但是现在老百姓现在好象很爱看戏说,很爱看恶搞,将来的后果会是什么样呢,很严重吗?
李悦:孔子是头一拍呀,为啥呢,因为一直就没有把孔子很重视起来,现在拍老百姓爱看戏说,现在拍出来真是迎合票房之后,给中国百姓的第一影视印象啊孔子原来是这样的,今后很难改,再去修改这种形象很难拨乱反正。
孔子是一种文化 #p#副标题#e#
问:如果按照摄制组现在的速度呢,可能电影《孔子》估计在今年内可能能与观众见面,肯定能见面,既然我们做这期节目,而且你这么关注这个问题,你现在用你多年对孔子的阅读体会,还有你对孔子的理解,给我们大概描述一下不被歪曲不被戏说不被恶搞之后我们真正应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孔子
李悦:孔子留下来的著作《论语》我觉得它是中华第一经典,孔子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你要是如果细去研究《论语》,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很深厚的。“五四”之后,中国知识人和百姓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很多人接受之后觉得它要比儒家文化要强,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有好多后来接受的西方文化,孔子很早就谈过,比如说民主吧,孔子就是很民主的思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我这一套说服不了你,我做船到海上去,很民主了,就是我说服不了你我不强说你,比如说后来法国革命卢梭他们的一些启蒙时代的契约思想,在孔子的《论语》里表现的特别清晰,整个《论语》包括国家制度、体制之间的规则,道德规则、教育规则、政治规则,所以《论语》简单的说它是充满了规则意识的,所以说它要比卢梭那种契约精神早一千五百年以上。所以如果对孔子的《论语》仔细地研究地话会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文化很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