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之前在全国两会举行发布会,介绍自己提交的议案。针对比较受关注的代课教师(教育部称为“代课人员”),朱永新将向大会递交《关于制定〈中小学代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的建议》、《关于妥善解决已辞退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和《关于规范解决在岗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朱永新表示,代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做出了贡献,但在处置代课教师问题上,有些地方简单化处理,辞退时只是一年只补贴两三百元,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补贴。
朱永新虽然赞赏教育部此前肯定代课人员的历史贡献。但他认为,教育部提出的“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的思路值得商榷。
他解释说,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有代课教师,我国更是面临着正式教师下不去的地方或不愿去的地方,还有双语教学的地方,还有教师临时出差、临时生病或产假等各种问题,“有代课教师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禁止不了,还不如予以规范”,对代课教师原则上应该有相应的学历要求。朱永新在其提交的《中小学代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中提出建议,对在岗3年及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且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的代课教师,经本人向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在有编制的情况下应优先转为专任教师;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转正累积工作满10年,年龄超过40岁的代课教师。
对于在岗3年及以上,未能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经考核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岗位者,可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并且依据相关补偿办法进行办理。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教师31.1万人。
延伸阅读:
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理路
摘自朱永新的著作《代课教师:问题与解决》
(1)针对代课教师,国家长期缺乏清晰的、规范的管理政策。截止到目前,国家针对代课教师除了要“禁止使用”和“逐步清退”等几个相关的政策之外,几乎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或法规以规范代课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明确他们的薪资支付问题、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没有相应的培训、转正与清退机制。由于政策的缺位,导致代课教师在岗时,工资水平过低、社会保险缺位、在岗培训难以保障,甚至职业安全感都无法保证,要时常面临清退、以及一些合法权益被侵犯等困境;而被辞退或退休后,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养老、医疗等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2)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不充分,是造就中国代课教师问题的长期存在并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最近,《瞭望》杂志(2009年第46期)以“地方财政之殇”为主题出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分析。一个不得不让我们慨叹的现实是:一方面是中央财政越来越充裕,另一方面是县级财政越来越贫缺。如文中所述,“由于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的不彻底、公共事务的增多,造成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严重:财权大幅上收,事权层层下放,导致目前大部分县乡政府的财力,已经无力承担由上级政府层层下压的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和农业地区,不少‘无财行政’的基层政权一盘散沙,几近于瘫痪。”因此,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需要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划拨出一笔预算出来,专项用于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如果将“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责任继续抛给县乡一级的地方政府。那么“代课教师问题”无论如何解决,都很难获得好的解决效果。 四、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由上可知,代课教师问题要解决,关键在于:
(1)制定统一政策以规范管理。针对在岗代课教师如何转正及管理,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政策;针对离岗代课教师如何进行经济补偿及补交养老保险,也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政策;针对今后如何聘用及管理代课教师,也要制定出统一规范的政策。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代课教师获得合理的薪资收入、才能确保其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才能促进其稳定有序的进入与退出,才能确保各项程序公平公正以减少不稳定因素。
(2)各级政府要合理分摊费用。目前,县乡级财政普遍吃紧,但承担的责任却很大。因此,针对代课教师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无论选择何种手段、路径,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都不应当额外增加县乡级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西部不发达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目前,将问题解决的责任尤其是财政投入方面的责任,压给县乡级地方政府,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 五、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路径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现阶段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至少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要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岗代课教师最基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事实上,“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关键既不是“是否转正”,也不是“增加薪资”,而是如何利用相关法律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首要的就是利用《劳动合同法》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步是,要尽快制定《中小学在岗代课教师解决办法》,并据此解决在岗代课教师的出路及管理问题。在办法中,要进行分类处理:如:(1)对在岗3年及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经考核且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的代课教师,鼓励他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超过40岁、教龄满10年的代课教师;在未被招录为编制内教师之前,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其签署无固定劳动合同,并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进行管理;完善当前的编制核定机制,确保有足够的编制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并保证在岗合格代课教师能被正常招录;(2)对在岗3年及以上,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经考核能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的代课教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可与其签署期限为3年的劳动合同。在3年期间,代课教师应积极参与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各项在岗培训,并努力获得教师资格证。3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者,再按前款进行管理。3年内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者,需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并进行合理补偿。(3)对在岗3年及以上,未能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且经考核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岗位者,需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并进行合理补偿。
第三步是,长期而言,国家要尽快完善当前的人事聘用制度,在中小学努力推行教师聘任制。对于今后学校在无法通过公开招考获得师资的情况下,可利用教师聘任制补充师资,以“聘用教师”替代“代课教师”来解决学校的师资缺乏问题。“聘任教师”与“代课教师”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并达到规定学历;二是要同工同酬;三是经过二期合同后,考核合格,符合条件,应该录用为正式教师。但是,在当前一些地区,教师聘用制推行起来仍然有困难。因此,新聘代课教师还可能在一定时期存在。所以,在逐步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也要制定出《中小学代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以规范今后代课教师的录用、培训、考核、薪酬、辞退等操作程序,使代课教师的管理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制定《中小学代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或完善有关政策,规范代课教师今后的录用、培训、考核、薪酬、转正与解聘的操作程序,使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能有法可依。换句话说,农村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执政、依章办事。 六、小结
“代课教师问题”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但是,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必须要厘清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理路:清楚代课教师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关键点何在、并据此设计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只有如此,代课教师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否则,问题找错了,目标自然就不对,而目标错了,路径再合理、周全,也难以解决真正的问题。
代课教师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关乎我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执政形象,关乎和谐社会的建构,更关乎千万“孩子们”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的政府在制定每一个相关的政策时,都要慎思而后行,尤其是对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及风险都必须进行细致的评估、多方的论证。我们也期望媒体与公众对代课教师的问题的关注,能将视角转向到“问题如何解决上”,而不能仅停留在问题的揭示及情绪的渲染上。
(作者: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相关报道:
代课一生,清贫一生
综合中国广播网、南方周末报道
【甘肃渭源:代课老师悲情谢幕】2009年12月22日上午9点,苏汉伟和在自己所带的一年级10名学生照全家福时抹起了眼泪。他说:“每年只有在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的时候才会照一次相,这是他第一次和自己带的小学一年级娃娃合影,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湖北恩施:拄拐“编外老师”坚守山村教学点20年】2011年10月8日,谭定才拄在双拐在上课。48岁的谭定才,是当地中心学校聘请的一名代课教师。这位“编外老师”,拄着双拐,在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这个偏远的教学点,坚守了20多年,用无悔的执着为大山的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重庆:六旬代课教师每天背患病学生8公里】阴云密布的早晨,61岁代课老师曹世贤背着9岁学生方久旗走在上课的途中,几个学生正从到学校的陡坡跑下。
![]() |
![]() |
![]() #p#副标题#e# |
2005年11月,南方周末报道西部代课教师的艰难处境,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但是,从2006年开始,按教育部的要求,全国44.8万代课教师被大量清退。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国家有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两年后,本报再次将目光投向代课老师,关注这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的生存境况,记录他们离开学校后的命运。
2006年夏天,那把陪伴了王政明四十多年的二胡断了一根弦。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在这个夏天,王政明和其他三名同校的代课教师被通知,“接到上面的精神,你们明天不用来了。”
王政明是南方周末两年前《代课教师艰辛执着震动人心》(详见2005年11月3日头版)的主人公。这位“中国最老的代课教师”是张家堡小学的创建者,几十年来拿着不超出40元/月的工资,最后被以“清退”之名离开了这所与他血脉相连的学校。
南方周末的报道受到甘肃省主要领导批示,代课教师境遇曾一度好转,政府承诺转聘条件优秀的代课教师,补偿将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渭源县不少代课教师工资,终于由几十年来的40元/月涨至80元/月。 但这样的转机只是回光返照。
2006年,教育部提出,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44.8万人的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对于其中学历合格、素质较高、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可以通过考试取得正式教师资格。
渭源县自2006年开始大规模清退全县五百多名代课教师。王政明老师被清退后,他所在的甘肃渭源县数百名代课教师也经历了相似的命运。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还留在工作岗位的代课教师仅有100人左右。
被清退的数百名代课教师,经由他们争取,今年县上给他们发放了300至800元不等的清退费—这类似于下岗工人的买断费,但只是后者零头的零头。而王政明被清退时,一分钱都没给。
甘肃乃至全国的很多地方都在像渭源县那样清退代课教师。除了重庆等少数地区,代课教师的不少优秀代表并没有被转为公办教师。他们有的被以微薄的清退费打发走,有的依旧以“临时工”身份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
代课一生,清贫一生
王政明的办公室没有多余的什物,他收拾起那把断了弦的二胡,回到了离学校只有一箭之地的家中。这一方斑驳的木头被置于衣柜顶,从此尘封。
以前,每当课余,学前班的尕娃娃围坐在王政明周围,他用二胡拉奏起《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这样的旋律于今绝矣。
他前后教书近半个世纪。他说:“村子里孙子辈的是我的学生,父母辈的是我的学生,爷爷辈的也是我的学生。”他一共培养了八十多名大学生,包括他的两个儿子。
1958年,王政明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创建张家堡小学,一人撑起一个学校。“文革”期间,为了护校而屡遭生产队长报复。1982年,他尽管被鉴定为“教学效果显著,是我校的教学骨干”,但却被人在造册材料上作了手脚,与转正失之交臂。他黯然离校。
1985年,学校教员奇缺,王政明再次被召回。他的工龄也只能从这一年起算,再无缘转正公办教师。
国家开始给乡村教师发工资的时候,他一月拿13元,公办教师拿32元;公办教师工资涨到40元时,他拿17元;等到他的工资涨到40元时,比他小几茬的公办教师工资都1200、1300元了,是他的二十多倍。每次发工资,会计总是偷偷地把40元钱塞到他的口袋里。
直到2006年,他和渭源其他代课教师的事迹被报道后,他拿了半年120元的工资。
因为同工不同酬,同为教师,却和月工资一两千块的公办教师地位迥异,代课教师已习惯被村人歧视和嘲笑了。“这些年最难受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从小跟着自己被人看不起。”为了保两个儿子读书,这个经常苦劝村民一视同仁让女娃娃读书的老教师,忍痛让自己的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至今他都觉得愧对后来远嫁陕西的女儿。
与王政明同校的代课教师刘炳章,一年后同样被清退。南方周末记者再见他时,他正在全村最破烂的土房中混猪饲料,灰头土脸,全然没有过去为人师表的样子。
王政明一谈到刘炳章就觉得“造孽”。这个34岁的大龄青年,到现在连女孩的手都没拉过。几年前,他曾经爱上学校的一位女教师,但对方是公办教师,工资是他几十倍,“难道让她养我?”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本地已经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这个曾经的代课教师、现在的全职农民,他盘算着在将来当进城民工的时候能找到一个民工媳妇。
他家里仅有的一些新摆设和家电,是两年前一些南方周末的读者资助他的。这些好心人让他把家里拾掇一下,将来对象到家里来了至少不会觉得太寒酸。院子里,铺满了不久前从地里挖出来的党参。
今年9月被清退后,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这些党参一样慢慢风干了。把这些党参卖了后勉强熬过年关,他就准备外出打工,带着心中隐秘的爱情远走他乡。
曾挂职渭源县当县委副书记的西北师大教师李迎新,曾在调研中总结,“走进(渭源)任何一个村子,假如村子里有代课教师,那他准是村子里最穷的人。”
代课教师还可能遭遇到一般农民不会犯愁的口粮问题。秦祁乡杨川小学代课教师毛谦2003年时家里的地因为大旱歉收,一进2004年的腊月,家中存粮就基本告罄。快过年时,他远嫁武威的姐姐回娘家住了几天。他每天都会为口粮头疼,碍于情面,他没有向姐姐张口要口粮。
姐姐走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五了,眼看要过年了,孩子却在挨饿,他开始四处奔波借粮食。多方求告,终于在腊月二十七借到了200斤粮食,他甚至顾不上干净与否,直接将粮食送到磨坊磨成了面。
陪同记者采访的渭源民间作家寇倏茜,已经和毛老师熟识了。当一次毛老师说到痛处落泪的时候,寇倏茜无言以对,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拥抱他。一分钟又一分钟过去,两个五大三粗的西北汉子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作者:张悦发
2005年,代课老师王政明带着学生回家,像骄傲的母鸡护翼着小鸡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