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199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过曲阜孔林。孔林是孔子以下孔家墓地。杨尚昆从国家主席任上退休后,曾视察孔庙、孔府。李瑞环、乔石担任政治局常委时曾到曲阜视察,媒体并报道说,乔石对孔子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李瑞环公开出版的著述常引用儒家经典。
不过,中国最高领导人到孔府,并特别关注集中记载孔子思想的两本最主要著作,是六十多年来没有过的,传递出明显而强烈的文化与政治信号。
了解孔子生平,最主要的文献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
孔子只是一介布衣,然而,当时人就已认识到孔子对中国文明的伟大意义,《论语》中记载卫国仪邑之封人的一段评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习近平提到的《孔子家语》中则记载齐国一位太史到鲁国,与孔子言道之后对人说:“或者天将欲与素王之乎?”这两人都认为,天为中国生孔子;没有孔子,就没有今日的中国。
中国历史可分两大阶段:孔子之前,孔子之后。孔子生当礼崩乐坏之际,夏商周三代维系两千年的古典文明崩坏。孔子以一介布衣身份,收集整理先王之政典,编成诗、书、礼、乐。孔子又为《周易》作传,据鲁史记作《春秋》。总之,孔子编定六经,保存古典文明,让中国之道可道、可传、可学。孔子在那个乱世守护中国之根。此后两千多年,这根不断长出新的树干、枝叶。尊孔,就是归宗于中国之道。
司马迁认识到了孔子的伟大,故把孔子列入“世家”,其他的世家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孔子却是布衣。司马迁在《孔子世家》最后评论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后世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始于司马迁。
历代国君也十分尊崇孔子。孔子去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哀公专门作“诔”哀悼,相当于今天的挽联。弟子葬孔子于鲁城之北,共同守墓三年。大商人子贡最有孝心,为孔子守墓六年,孔子墓旁现有“子贡庐墓处”。此后,孔子后人葬于此处,成为孔林。
孔子去世后,就有了孔庙。《孔子世家》说:“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弟子进入孔子生时所居之房屋,改建为庙,收藏孔子遗物,时时祭祀。这就是最早的孔庙。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大事。汉高祖晚年,淮南王英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后返回长安,先到故乡沛县,长歌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由此北上,汉高祖专门到鲁城,以太牢祠于孔子庙。“太牢”指一牛、一羊、一猪三牲,祭祀奉献的最高规格。这是鲁哀公之后,史有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祭祀孔子。这也正是汉高祖远超秦始皇之处。秦始皇骄傲而无知,不知尊孔,反而焚书、坑儒,其政权始终不能归于华夏正道,结果不二世而亡。汉高祖却洞见孔子守护中国之道的意义,以尊孔确定了汉家尊儒、归向道统的大方针。汉武帝尊儒实乃高祖的既定方针。此后,在鲁地任职的官员,到任的第一件事是祭孔。
曲阜孔庙由此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尤其是到清代,皇帝特别尊崇孔子。历史上,从汉高祖开始,有十一位皇帝十九次亲到曲阜孔庙祭孔,这其中,乾隆皇帝一人去了八次。
孔家获得爵位,始于西汉。汉高祖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也即代表国家守护孔林,祭祀孔子。汉元帝为太子时,孔子十三世孙孔霸曾为帝师,元帝即位,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奉孔子后。此后,孔家爵位不断加高。到宋仁宗,诏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并开始修建“衍圣公府”,也就是今日之孔府。
政府之所以修建孔府,因为孔家承担着重大的国家责任: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因为孔子是中国之根本。而孔家有圣人荫泽,看遍了皇家的起伏兴衰,绵延七十余世,成为全球最古老、最繁盛的家族。
孔林、孔庙、孔府功能各异,其宗旨都是让人们记住圣人孔子。而欲体认孔子之圣,则需研读孔子。最主要的经典,是《论语》、《孔子家语》。《论语》大家很熟悉,《孔子家语》相对陌生。但其实,这两部书之间有密切关系。
孔子兴办教育,以诗书礼乐传授弟子。这本身是划时代的事件,因为此前只有君子(相当于贵族)可接受诗书礼乐教育,每个君子之家有专业人员掌握诗书礼乐,庶民是没有机会学习的。孔子“有教无类”,庶民得以研读先王政典。此后,教育开放就是中国社会保持平等的最重要机制。
孔子讲授诗书礼乐,肯定会发表一些看法。不断有弟子、各国诸侯、公卿、大夫请教孔子,孔子予以回应。这些对话,当时被人记录下来。孔子讲到重要的地方,也会要求弟子记下来。这些话语就是“语”。春秋时代的人们特别喜欢学习“语”,有一本经典就叫《国语》。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编辑了《论语》,《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弟子们经过讨论,选录孔子及弟子最重要的语。《论语》全书二十篇,近五百章,一万六千字。篇幅不大,但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本书,因为孔子之道,就在该书中。
《论语》是精选本,孔子所说过的话而被记录下来的应有很多。孔家收藏了这些珍贵的记录,到汉武帝时代,孔安国将其编定为《孔子家语》。《论语》的意思是说,这本书是弟子们经过讨论编定的孔门语录,《孔子家语》的意思是说,这是孔子家人编定的孔门语录。《论语》简明,《家语》丰富。两者对照,就可以相当全面地体认孔子之人格、信念与思想。
不过,《论语》很早就享有权威地位,《家语》则相对被忽视。尤其是宋以后,这部书被有些学者当作“伪书”,遭到怀疑。顾颉刚的“疑古”观念对现代知识分子产生深刻影响,现代人几乎一致认为,《家语》是伪书,没什么价值。
然而,晚近不断出土的秦汉文献证明了,疑古学派怀疑过的经典,其实都是可信的,《家语》也是可信的。但疑古观念仍潜伏在知识分子和受过一定教育的精英心中。或者他们对于这些书的真伪毫无兴趣,他们这样推理:我们生活在现代,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其思想在今日毫无价值——甚至只有反面作用。
接待了习近平的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后来对媒体解释说,“在我的理解,总书记是通过看这两本书表达一个意思。他说回去好好看看,是告诉大家,要真正了解孔子。我们尊崇他也好,我们批评他也好,都要真正了解他,正确理解他。”
作者:秋风,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