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说:‘昔孟母,择邻处。’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孟母多次迁居。没想到几千年后我重蹈覆辙翻版成了当代‘孟父’。”老谭一席话有辛酸也有不甘,为让女儿能够到武汉读优质小学,去年春节后他辞去黄冈市公务员工作,只身到武汉打工。一年后,择校梦碎,孩子只能回黄冈上学,他也只能返回家乡。(8月18日《楚天金报》)
为了让女儿在武汉上一所优质小学,老谭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可现实的残酷让老谭品尝了不淡定的苦果。从这件事上,我们能看到现实中很多家长面对择校时的无奈和盲目。
老谭为女儿选择优质小学本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呢?但在老谭辞去工作、背井离乡去武汉准备给女儿选择一所优质小学时,却遭遇了现实的瓶颈:不是遭遇地域歧视,就是已经招满。择校梦碎后,老谭终于认识到没有户口、没有房产、没有关系就想择名校的想法是天方夜谭。
“孟父”择邻处的行为是否真的能培养出孟子似的人物?诚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孟子也正是在孟母的三迁中,成就了自己“亚圣”的地位。但凡事无绝对。试想,如果孟子放弃了自我学习和约束,恐怕也会泯然众人矣。因此,孩子上了名校也不一定能大有作为。环境固然重要,孩子后天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性格形成才是成功的关键。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比所谓的名校更好。
家长不顾一切追求优质小学教育并不可取。我们知道,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养成良好行为和学习基础知识的教育。况且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别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另外,学校教育也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它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孩子要想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教育是缺一不可的。老谭放弃公务员的稳定工作,必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为生计奔波,反而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顾此失彼的行为,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虽不应该对老谭的行为有太多的非议,但至少应该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多一些理智,多一些思考。尤其在孩子的教育上,至少尊重一下孩子的发言权,问问他们更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