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书有偏爱,闲时会把学生时代的语文书翻来阅去,细细诵读经典,重温学生时代的记忆。
话说语文书,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产物。我出生于1975年,待到上小学,十年浩劫虽已结束,但课本依然保留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上中学时,改革开放,课本内容渐渐丰富,谨慎地增加了一些“舶来品”——外国文学,但鲁迅对旧社会的犀利剖析仍占了主流。这时隐约有了孔子的身影,篇幅不多,却是与“四书五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上高中,终于见上了《孟子》,“鱼,我所欲也”算是与《孟子》的初遇。在当时的课文附注中,要求全文背诵。前些日子与语文老师聊起,说到新教材里把这一段换下了,心里顿时空落落的。
爱屋及乌,对语文书的热爱传递到了女儿的课本身上,小学教材中的全息阅读成了我阅读的对象。与那时相比,他们显然幸运了许多,《孟子》《论语》时有出现,单单从教材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了些分量。
当我捧着全息阅读,抬头却迎来女儿嘴角一丝略带揶揄的笑容,每当她磨叽磨叽地来到我身边,必是有所求。
我合上书本,说吧。她立即言辞闪烁地向我暗示,谁谁谁的父母给谁谁谁买了什么样的儿童节礼物。这似乎已是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这个统一的节日统一为孩子奉上礼物。若不小心忘了,还会收到孩子名正言顺的“索取”。
其实在我眼里,中国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奉上大大小小的礼,小到平日的添衣纳物,大到儿女成家立业时折腾嫁妆、购置房产,乃至退休后一把屎一把尿当保姆,鞠躬尽瘁都是礼。而对于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孩子来说,这一切全是“拿来主义”。
心中暗暗研究该如何在“拿来”与“索取”之间寻求两者的平衡,虽然她拼命解释仅需“平民礼物”,只是为上当当找个由头,不需要多么的奢侈。当然与DIOR的香水相比,我宁愿她浑身散发着书香,可是我该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希望我的礼,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回网购,这本书不仅是她阅读的支撑,更是贯穿她一生的主流文化。
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想,何不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和孩子一起诵读一本书,在书本面前,我们只有一种角色,都是读者。要不,我们就从《孟子》开始吧,待她今后为人妻、为人母,想起孩提时代与《孟子》的初相遇,该如何感慨。
于是我们约定,让每日清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度过。《孟子》于我,是当下的语文书;于她,则是我为她一生悄悄奉上的礼物。孩子,请原谅我的一点私心,当年我的课本里没有它们,所以你是我的陪读,或者我也是你的陪读。
今日读《孟子》,对孩子来说,初读或显生涩,细读体味雄辩之美,再读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同一本书,同一段话,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定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无一例外,都会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利来利往的中间,又有多少的执著呢?今日读《孟子》,不为满腹经纶,不为功名利禄,更不为应试教育,甚至不求甚解。只为将来做铺垫,在今后不同境遇中,得意时、寂寞时、困惑时、受挫时,当年的文章必会其意自见。
若你在遭受苦难时,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么所有的痛苦都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你会对苦难奉若珍宝。多年后回想,当初即使痛不欲生,也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小朵浪花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境地,都应回复心灵的平静,尤其是身处一个患得患失、容易迷失的时代,更应坚持对生命本质执著的认识。
父母予子女之爱,有大小之分,若是一生只关注于供给锦衣玉食,那是浅浅的小爱,并非发自内心之大爱。这小爱与大爱,如鱼与熊掌,最应取舍。
与许多父母相比,孩子,我未必会带给你荣华富贵,也未必会带给你安逸享乐的生活,我不愿你一生一世在父母身边依山傍水,在“拿来”与“索取”间纠结,我只愿你能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做一只小小鸟,无论飞得高不高远不远,当你栖上枝头休憩,记得提醒自己:选择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一定是有钱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无尊卑贵贱,只要有思想就行。还有,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小小短文,终会让你明白,将来面对各种诱惑时,懂得取舍,明白进退,耐得住寂寞,坦荡做人,哪怕是被OUT了也无妨。这些若能让你铭记,则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