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唐诗与宋词凝固了无数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比如牛郎与织女这个凄美的爱情神话。但是,包括七夕在内的经典中国传统节日,在今天却是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更多的人,越来越不在乎节日的实质与内涵,而将节日一概变成了聚会、休闲与消费的代名词。娱乐休闲本没有什么不好,但若好的社会生活反而诋毁了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们就要关注这种社会活动的产生背景以及人群的文化心态。
七夕即将来临,正因为它的爱情主题,它的古老借助了新的形式,在如今的年轻人群中火热起来。但是,越来越多的节日的特质正在淡去,商业的炒作日益火爆。在精明商家的炒作下,七夕节已被习惯地称为“中国情人节”,而“七夕”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却离我们远去,忠贞、纯洁、专一,这样的爱情观也恰恰是今天被人们所忽视的。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相对于传统节日活动的萎靡不振,近年来,许多来自西方的节日却越发的火热,在年轻人心目中,西方节日的地位似乎更胜于传统的节日。玫瑰花、巧克力……大多数人都在仿照西方情人节的方式过“七夕”。在“情人节”这一概念的浸润之下,“七夕”丢掉了中国传统节日应有的独特性。七夕,在中国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的内涵象征了什么?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节日的意义在急剧丧失。
随着“七夕”的来临,以此为卖点的情人节经济快速升温,各种小礼品、纪念品的销售很是火爆。各大卖场纷纷搞起打折促销活动,鲜花、巧克力、大餐、电影等庆祝方式,也将节日氛围变得和过情人节一样的甜甜蜜蜜,喜气洋洋。七夕节的商业花样和西方的情人节已经如出一辙,无论是商家促销的礼品,还是情侣之间爱情的表达方式,融进“七夕”元素的很少,缺少个性和文化含量,使这个古老的节日缺少了一些传统文化的韵味。
今天人们重提传统,并非要把七夕甚至爱情拖回悲苦、别离的凄凉,而是人们在这一天已经找不到这个节日的中国元素。人们可以不去漠视或阻止一个外来的、能带给人们快乐的节日,但这个节日岂能消解本民族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呢?“七夕”被称呼为“中国情人节”,显然是由于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牛郎织女的爱情虽历经千载而不衰,却并不能说明传统上的“七夕”是个情人们欢喜相聚的日子。事实是,在中国古代,虽然民间都知道有一个鹊桥相会的“七夕”日,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并没有被当作一个属于爱情的节日,情人们更没有在这一天欢聚的习俗。许多学者也曾对这种说法表示过不赞同,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等起来。
情人节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七夕”与“情人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七夕节叫做情人节,难免会掩盖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汉代的“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又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传统社会中“七夕”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人们也称这天为“少女节”或“女儿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有关于七夕和乞巧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古代,七夕乞巧是相当隆重的,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七夕乞巧的盛况从这段描述中就可见一斑。
如今,七夕节被打上情人节的标签,是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缩影。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迎合着西方标准、西方价值。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领下,许多传统节日被打上了西化的标签。西方节日的迅速涌进,离不开成熟商业体系对节日成功的商业化。但更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除圣诞等少数几个节日外,许多西方节日相对更具私人化,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之类,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许多活动往往带有很深厚的集体色彩,远远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开展的,在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这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现在要做的是真正地传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而且过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把节日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让传统节日焕发活力,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更要充分拓展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不要让过节成为“热热闹闹的节日,冷冷清清的传统”这样一种情景,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尴尬的处境。
商业化是柄双刃剑
商业化让传统节日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对此有些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传统和现代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如今的社会存在,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答案。从这些不同的看法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早已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早已不一而同。“现在节日这么多,一年到头都是节日,从前哪有这么多节日啊,也不知道都是些哪来的节日。七夕情人节这种节日都是他们年轻人过的,我们这种年龄的早就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了,都这岁数了哪还有那么多的浪漫。这不是我们过的节,是小年青们的节日。”市民孙女士说,她说她也就是最近几年才从各种宣传上了解七夕也是情人节,但身边人过这个节的很少,倒是听到孩子们在商量怎么过节。
30岁的戚续强刚结婚没几年,对于很年轻人的东西还保有一份热心,对于把七夕节当做情人节来过,他表示出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很重要,但是相比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无人知晓,现在这种虽然有些变味的节日文化是一种进步,它至少让人们重新捡起了这些被尘封的东西。“既然这个节日背后有这么一个爱情故事,那就让我们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过这个节日,这又有什么不行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中国人都知道,因此,七夕被当成情人节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商业化是让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但这也不全是坏事,商业化在改变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节日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你看以前,谁会想到去过七夕节,既然连想都想不到,对于其背后的传统习俗什么的,自然也是不知道的了。而现在,在商业化推动下,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节日,虽然有些变味了,但至少让人们又重新想起了这些被遗忘的节日。”“对七夕传统不是太了解,只知道这是个跟牛郎织女有关的节日。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对于传统节日,已经很少有人去追求一些传统的形式了,其实我还是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的,现在满大街宣传的都是什么‘中国情人节’,无非就是买买花、巧克力、看电影什么的,跟过西方那个情人节没什么区别,我觉得挺没意思的。很希望这个节日里能有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再过个情人节。”市民黄先生说。
相对于年轻人的热衷,很多老年人对于七夕表现出很陌生,绝大部分老年人听到七夕便茫然摇头。“不知道七夕,也不关心这个,没过过。”已经七十多岁的李先生对七夕的态度代表了很多老年人,但也有少数老年人表示知道七夕节,但对于他们而言,那就是个出现在日历上的传统日子。
为传统节日找到新的载体
如今,一提到节日,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节日经济”。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外来节日,过节变得千篇一律,除了消费还是消费。其实节日并不只是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风俗习惯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不管是西方的节日还是东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许多节日逐渐丧失了传统味道,就像七夕节一样,将“中国的情人节”演绎到了顶点,派对、求婚办得风风火火,而传统文化中的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习俗却不见踪影。这与商界不重文化底蕴,只图炒作热闹有关;演绎传统精华,不见得不能赚钱,而且注定能赚大钱,只是每到机遇来临,经不住急功近利的诱惑罢了。到头来,传统只是个博古架上的,商家只是个卖玫瑰的,形影相吊而又顾影自怜,唯独打造了街上的片刻繁荣。借文化的衣衫包裹商业的炒作,无非文化与经济快餐的一种,而不幸的是,这种快餐的组合只能是一次性或一过性的。
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背后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淡化。这种现象也反映出,现在人过节其实并不在意它的原意,只不过想要找个日子表达一下情感,甚至仅仅是找点乐子而已,而这方面恰恰是传统节日的一大软肋,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像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简单而浪漫,而七夕节却没有找到被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载体。七夕、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需要的是一个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传统节日都能活跃起来。我们有请今天的文化人与商人,且将义利并重,携手创意下一个传统节日的过法,将会如何呢?
传统节日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应该承认,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如今在几大传统节日纷纷被列为公共假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的节日,表面看去似乎传统文化的回归,但人们这种对于传统的文化的关注,仅限于眼前的功利与福利,这就事与愿违了。正因为如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为其找到全新的载体,而不至于成为商业促销的工具,成为传统节日回归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节日文化日渐贫乏的背景下,传统节俗内容的革新成为人们普遍的期待。另外,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性也值得关注。不管是商业宣传,还是西方节日元素的涌入,其突破口都来自于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因此让他们感受传统节日活动的趣味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他们才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如果传统节日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其衰落则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节日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对于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它是一个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面对商业和西方节日的冲击,夹缝中的传统节日要想生存下来,更好的传承下去,文化内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七夕即将来临,正因为它的爱情主题,它的古老借助了新的形式,在如今的年轻人群中火热起来。但是,越来越多的节日的特质正在淡去,商业的炒作日益火爆。在精明商家的炒作下,七夕节已被习惯地称为“中国情人节”,而“七夕”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却离我们远去,忠贞、纯洁、专一,这样的爱情观也恰恰是今天被人们所忽视的。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相对于传统节日活动的萎靡不振,近年来,许多来自西方的节日却越发的火热,在年轻人心目中,西方节日的地位似乎更胜于传统的节日。玫瑰花、巧克力……大多数人都在仿照西方情人节的方式过“七夕”。在“情人节”这一概念的浸润之下,“七夕”丢掉了中国传统节日应有的独特性。七夕,在中国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的内涵象征了什么?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节日的意义在急剧丧失。
随着“七夕”的来临,以此为卖点的情人节经济快速升温,各种小礼品、纪念品的销售很是火爆。各大卖场纷纷搞起打折促销活动,鲜花、巧克力、大餐、电影等庆祝方式,也将节日氛围变得和过情人节一样的甜甜蜜蜜,喜气洋洋。七夕节的商业花样和西方的情人节已经如出一辙,无论是商家促销的礼品,还是情侣之间爱情的表达方式,融进“七夕”元素的很少,缺少个性和文化含量,使这个古老的节日缺少了一些传统文化的韵味。
今天人们重提传统,并非要把七夕甚至爱情拖回悲苦、别离的凄凉,而是人们在这一天已经找不到这个节日的中国元素。人们可以不去漠视或阻止一个外来的、能带给人们快乐的节日,但这个节日岂能消解本民族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呢?“七夕”被称呼为“中国情人节”,显然是由于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的爱情故事。然而,牛郎织女的爱情虽历经千载而不衰,却并不能说明传统上的“七夕”是个情人们欢喜相聚的日子。事实是,在中国古代,虽然民间都知道有一个鹊桥相会的“七夕”日,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并没有被当作一个属于爱情的节日,情人们更没有在这一天欢聚的习俗。许多学者也曾对这种说法表示过不赞同,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等起来。
情人节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七夕”与“情人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七夕节叫做情人节,难免会掩盖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汉代的“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又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传统社会中“七夕”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人们也称这天为“少女节”或“女儿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有关于七夕和乞巧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古代,七夕乞巧是相当隆重的,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七夕乞巧的盛况从这段描述中就可见一斑。
如今,七夕节被打上情人节的标签,是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缩影。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迎合着西方标准、西方价值。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领下,许多传统节日被打上了西化的标签。西方节日的迅速涌进,离不开成熟商业体系对节日成功的商业化。但更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除圣诞等少数几个节日外,许多西方节日相对更具私人化,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之类,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许多活动往往带有很深厚的集体色彩,远远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开展的,在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这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现在要做的是真正地传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而且过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把节日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让传统节日焕发活力,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更要充分拓展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不要让过节成为“热热闹闹的节日,冷冷清清的传统”这样一种情景,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尴尬的处境。
商业化是柄双刃剑
商业化让传统节日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对此有些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传统和现代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如今的社会存在,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答案。从这些不同的看法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早已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早已不一而同。“现在节日这么多,一年到头都是节日,从前哪有这么多节日啊,也不知道都是些哪来的节日。七夕情人节这种节日都是他们年轻人过的,我们这种年龄的早就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了,都这岁数了哪还有那么多的浪漫。这不是我们过的节,是小年青们的节日。”市民孙女士说,她说她也就是最近几年才从各种宣传上了解七夕也是情人节,但身边人过这个节的很少,倒是听到孩子们在商量怎么过节。
30岁的戚续强刚结婚没几年,对于很年轻人的东西还保有一份热心,对于把七夕节当做情人节来过,他表示出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很重要,但是相比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无人知晓,现在这种虽然有些变味的节日文化是一种进步,它至少让人们重新捡起了这些被尘封的东西。“既然这个节日背后有这么一个爱情故事,那就让我们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过这个节日,这又有什么不行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中国人都知道,因此,七夕被当成情人节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商业化是让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但这也不全是坏事,商业化在改变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节日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你看以前,谁会想到去过七夕节,既然连想都想不到,对于其背后的传统习俗什么的,自然也是不知道的了。而现在,在商业化推动下,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节日,虽然有些变味了,但至少让人们又重新想起了这些被遗忘的节日。”“对七夕传统不是太了解,只知道这是个跟牛郎织女有关的节日。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对于传统节日,已经很少有人去追求一些传统的形式了,其实我还是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的,现在满大街宣传的都是什么‘中国情人节’,无非就是买买花、巧克力、看电影什么的,跟过西方那个情人节没什么区别,我觉得挺没意思的。很希望这个节日里能有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再过个情人节。”市民黄先生说。
相对于年轻人的热衷,很多老年人对于七夕表现出很陌生,绝大部分老年人听到七夕便茫然摇头。“不知道七夕,也不关心这个,没过过。”已经七十多岁的李先生对七夕的态度代表了很多老年人,但也有少数老年人表示知道七夕节,但对于他们而言,那就是个出现在日历上的传统日子。
为传统节日找到新的载体
如今,一提到节日,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节日经济”。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外来节日,过节变得千篇一律,除了消费还是消费。其实节日并不只是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风俗习惯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不管是西方的节日还是东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许多节日逐渐丧失了传统味道,就像七夕节一样,将“中国的情人节”演绎到了顶点,派对、求婚办得风风火火,而传统文化中的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习俗却不见踪影。这与商界不重文化底蕴,只图炒作热闹有关;演绎传统精华,不见得不能赚钱,而且注定能赚大钱,只是每到机遇来临,经不住急功近利的诱惑罢了。到头来,传统只是个博古架上的,商家只是个卖玫瑰的,形影相吊而又顾影自怜,唯独打造了街上的片刻繁荣。借文化的衣衫包裹商业的炒作,无非文化与经济快餐的一种,而不幸的是,这种快餐的组合只能是一次性或一过性的。
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背后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淡化。这种现象也反映出,现在人过节其实并不在意它的原意,只不过想要找个日子表达一下情感,甚至仅仅是找点乐子而已,而这方面恰恰是传统节日的一大软肋,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像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简单而浪漫,而七夕节却没有找到被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载体。七夕、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需要的是一个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传统节日都能活跃起来。我们有请今天的文化人与商人,且将义利并重,携手创意下一个传统节日的过法,将会如何呢?
传统节日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应该承认,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如今在几大传统节日纷纷被列为公共假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的节日,表面看去似乎传统文化的回归,但人们这种对于传统的文化的关注,仅限于眼前的功利与福利,这就事与愿违了。正因为如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为其找到全新的载体,而不至于成为商业促销的工具,成为传统节日回归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节日文化日渐贫乏的背景下,传统节俗内容的革新成为人们普遍的期待。另外,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性也值得关注。不管是商业宣传,还是西方节日元素的涌入,其突破口都来自于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因此让他们感受传统节日活动的趣味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他们才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如果传统节日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其衰落则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节日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对于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它是一个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面对商业和西方节日的冲击,夹缝中的传统节日要想生存下来,更好的传承下去,文化内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