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考试试题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小学的那些“脑筋急转弯”题,中学的“脱离生活浪费资源”题,大学自主招生中的“让人哭笑不得”题,更是招来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
“神题”两例
“神题”一:
在去年的某高校自主招生试题里,出现了:“玉皇大帝和如来哪个大?”“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
标准答案:……
“神题”二:
今年,上海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跟其它三种不同的动物。”
标准答案:熊猫。
理由:熊猫是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其它三种动物可以不用由动物园饲养。这不是道“脑筋急转弯”嘛。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
熊掉进陷阱里
它是什么颜色?
最近,一道被称为“神题”的试题出现在网络上。
题目是:“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的?” 5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白色”、“棕色”、“黑色”、“黑棕色”、“灰色”。
这个题目一出来,立即引起网友的围观:“这是什么意思啊?”“掉进陷阱里,跟颜色有关吗?”
不过,出题者给出来的答案,马上又让更多的人“折服”了:
首先,根据题目算出g=9.8085,陷阱所在地的纬度大概是44度左右。根据熊的地理分布,南半球没有熊,可以得知应该是北纬44度;
其次,既然为熊设计地面陷阱, 一定是陆栖熊,而且大部分陆栖熊视力不好,难以分辨陷阱,所以容易掉入陷阱;
至此,可选答案有:棕熊和美洲黑熊/亚洲黑熊,鉴于题目只有棕熊和黑熊,那么只剩下这两个答案。 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一定为冲击母质,这样才易于挖掘。 棕熊虽然有地理分布,但多为高海拔地区,而且凶悍,捕杀的危险系数大,价值没有黑熊高,而且一般的熊掌、熊胆均取自黑熊。 又因为黑熊的地理分布与棕熊基本不重合,可以判定:该题的正确答案为掉进陷阱里的熊是黑色。
汗!原本以为是一道无厘头的题目,竟然能考察这么多知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题
考查“脑筋急转弯”
“有个人到一个地方去,他来去乘的交通工具是一样的,可他去时只花了一个小时,回来却花了两个半小时。请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给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做的一道语文题。
记者请同事、中学生,大学生甚至大学教授回答这是为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回答正确。原来这是一道考标点符号的题,题目中的“两个半小时”中的“两个”和“半小时”之间读起来要稍停顿一下,这样“两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就是一个小时了。
武汉市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说,这样的题目出给一个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做,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点越来越钻牛角尖了?
“读过中学的人大概都记得有一类数学题,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祝正洲说,比如初一数学中总喜欢出现:“一个游泳池有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其中单独使用进水口把游泳池注满需要X小时,单独使用出水口把满池水放完需要Y小时,请问两个管口一起开,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注满?”之类的题目。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会出现吗?”祝正洲说,出题者没有将题目和生活衔接起来,只关注知识点,用脱离生活的东西去“死搬硬套”。
“还有一些题目,甚至有悖于和脱离了道德伦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举例说,某大学有道期末考试题目是要求考生写出平时喜欢旷课的同学的名单。
“这不是要学生相互揭发吗?”熊丙奇说,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考试,老师可以尝试创新,但创新必须有基本的伦理底线,避免给同学们带来道德伦理上的困扰。
下面两道“神题”
还是有些靠谱的
“当然,有些题目虽然看起来很雷人,但仔细一读,确实水平很高。这类题目就应该提倡。”祝正洲说。
在武昌区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记者在小学3年级数学试卷上,看到这样一道试题:“笑笑的妈妈做饭所需时间如下:洗米3分钟、煮稀饭10分钟、洗菜6分钟、切菜6分钟。请问笑笑的妈妈至少要花()分钟做完这些事?”
“这道题不是简单地将4个时间相加,而是运用了算术和统筹规划两个方面的东西。让学生不仅仅学会简单的计算,还要学会如何做家务,是典型的‘生活数学’。”祝正洲说。(答案是15分钟,因为煮稀饭的10分钟可以除开。)
在这套试卷上,还有一道题目让记者印象深刻。“下面哪个重量接近1吨?”四个选项分别是10瓶矿泉水、40个同学的体重、1000枚硬币、1火车皮煤。
显然,这道题目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可以解决的,需要孩子们运用生活中所学到东西来判断。
相关报道:
清华考题:如果孔子老子打架,你会帮谁?
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时有这样一道面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据报道,此题一出,很多考生立刻就懵了。帮助老子打孔子?不对。帮助孔子打老子?也不对。什么也不答,更不对。真让人左右为难,一头雾水。
老子孔子别样风情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据报道,此题一出,很多考生立刻就懵了。帮助老子打孔子?不对。帮助孔子打老子?也不对。什么也不答,更不对。真让人左右为难,一头雾水。
这道题出得确实有点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先哲。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孔子讲在顺境中怎么做,老子讲在逆境中怎么活。他们的基本主张虽然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但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都对中国的哲学研究和思想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帮助任何一方去打架,都于情不忍,于理不通。
再说,老子和孔子,为什么要打架呢?论年龄,孔子出生在公元前479年,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00年,两人相差20多岁。论住地,孔子是鲁国人,老子是楚国人,两个人相距几千里,一辈子可能连面都没有见过。论工作,孔子在自己的家里办学,老子在国家的图书馆里管书。不在一起评职称,也不在一起搞课题。而且他们的主要著作,都是发表于去世之后。没有利益之争,也没有观点碰撞。难以想象,孔子会带着一群人,千里迢迢去找老子打架。消极避世的老子,更不会挽起袖子,要与孔子争个高低。
这样一想,我们就明白了,要孔子和老子打架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些出题的老师。如今的人生,几乎都要通过考试来决定。谁能算得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共参加过多少场考试?学生想通过考试,老师想考倒学生。考与被考,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博弈和斗争。成万上亿的考生,悬梁刺股,恨不得把全天下所有的答案都背得滚瓜烂熟。成千上万的老师,则绞尽脑汁,想出奇形怪状的考题,来捉弄和为难学生。就像这次清华大学的面试,不仅要“老子和孔子打架”,而且还提出“怎样把一根不折断的火柴摆成三角形”。这不是明摆着强人所难吗?一根直棍,怎么能够变成三角?但你不能不答,你不答,或者答得不合考官的意,你就拿不到上大学的通行证。
更重要的是,你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等于别人不能回答。比如这道“老子和孔子打架”,有些人的答案就非常巧妙。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的答案是:“如果是我,我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也不能用道家否定儒家。”作家方英文的答案是:“我帮孔子,因为孔子弱,老子会打太极拳。”还有网友回答:“出题的老师帮谁,我就帮助谁。”“谁也不要帮,赶紧拨打110。”
可能,出题者的本意,就是要考验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要帮助老子或者孔子打架,首先要了解老子和孔子。在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先哲的过程中,也便展示出了自己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功。
“老子和孔子打架”的考题,告诉了我们几个道理:第一,时代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了;第二,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复杂了;第三,世界的变化越来越离奇了;第四,人生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了。市场无义,考场无情,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积极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