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的领导学大师麦斯威尔认为,好的领导者要有大局观,要看得清大局。很多管理者常常在时局艰辛时看不清大局,以致激情多于理智,盲动盲从,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大局观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蔡开云在管理方面是具有大局观的人。他在稻花香已经国内坐稳了国内业界白酒领军者位置之后,选择在重庆涪陵区,贵州毕节市、黔西县,西藏加查县,黑龙江尚志市、桦南县,吉林榆树市,湖南汨罗市、宁乡县,福建建阳市,河南省宜阳县,河北省涞源县等省办厂生根的营销管理策略,在国内外同行一致为其前景担忧的情况下,却以个性化的稻花香产品如“稻花香活力酒、稻花香清香型三麦酒”等设计为中国白酒打开了一些封闭的市场。这些都是属于蔡开云的经营管理的智慧,成为稻花香向新的高峰不断攀登的驱动力。
蔡开云就像庄子著名的《庖丁解牛》文中笔下的那位庖厨,手握管理之刀,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实现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平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艺术境界。虽然从外在形式上看,他的管理经验可以归纳出具体的模式,成为可以被其他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他的管理思想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单纯地照搬和移植西方的理论,这就注定了蔡开云的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纯粹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存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土壤上滋生的稻花香企业管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是一种浸染了浓厚文化底蕴的管理文化。
但是,蔡开云管理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上面所有的管理策略都不失为一种管理技术,而一切技术都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能够熟练地掌握技术,但是,无论如何熟练都无法上升为一种艺术的境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部分企业家能够在市场经济中面对各种风险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这样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称之为掌握管理技艺的工匠。
第二个层面则是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管理技术,而且,对于相应的管理策略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从创造到使用这些技术形成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虽然在创造这些管理技术的过程中不乏殚精竭虑,但是,却不会因为这种艰苦的思考而让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不会对观众产生一种揪心的酸痛,而是俨然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这样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管理艺术家。
在管理思想文化上,蔡开云还传承了孟子的忧患意识,把自觉的忧患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塑造了稻花香管理思想中高度的自觉性和危机感。但是,这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与当下众多企业管理中那种动不动就砸你的饭碗的恐吓与威胁,是完全不同的。蔡开云在管理上激活了稻花香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不是打击惰性,以优胜劣汰的比拼取代了苛刻的惩罚,以创意的褒扬取代了僵化的批评。稻花香集团从领导干部的流动制度到员工的淘汰制度,都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充满了奋斗的激情和不竭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稻花香的管理思想是传统忧患意识文化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切管理都是针对人的管理,稻花香的管理行为艺术体现了一切为员工服务的基本理念,与那种领导者高高在上、手握员工升迂大权的管理不同,蔡开云的管理行为艺术是一种服务型管理。蔡开云经过个人的实践,把以人为本的文化主旨恰到好处地改造成为服务型管理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结果。
《道德经》云:“何谓宠辱不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追求宠辱不惊的境界是中国民族士大夫文化的深刻体现。蔡开云及父辈创造的管理制度不仅成功地推动了稻花香集团的发展,而且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企业家树立了士人文化的高洁形象。
自觉的忧患意识
蔡开云一直非常欣赏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蔡开云在数十年的企业实践中获得的管理经验的总结。其实,忧患意识也是衡量历代领导者冷静判断、处理、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的重要智慧。
蔡开云为什么在成绩面前保持如此的谨慎和忧虑?这并不是故作谦虚,而是他长期管理思想的客观反映。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道理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谓无人不知,但是,能够做到成绩面前不骄傲的,倒不是每个知道道理的中国人都具备的。尤其是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在农业文明的中国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力可谓根深带固。一点点的小成绩都可以让人骄傲,何况巨大的成绩呢?
蔡开云及父辈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单就能够把一家小作坊变成一个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大集团,这样的辉煌足以让任何一个企业家引以为豪。所以,他面临着骄傲的危险性当然更大,这对于蔡开云保持高度的克制和理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他不得不在管理观念上牢牢地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
自觉的忧患意识。在坐稳了国内白酒领军者地位之后,蔡开云在管理思想上不断推出像稻花香服务管理标准这样的创新管理模式,就是他不被眼前胜利冲昏头脑的最好证明。
蔡开云在管理思想上大力推进的星级服务,其目标是:客户的要求有多少,稻花香的服务内容就有多少;市场有多大,稻花香的服务范围就有多大。一直到今大,许多企业家或者研究者在对稻花香的星级服务表示赞赏的时候,往往把它当做纯粹的服务范畴,其实不然。综观稻花香的成功之路,星级服务可谓稻花香的一面旗帜。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星级服务看做蔡开云管理思想的典型体现。
正是凭借蔡开云在管理中的忧患意识,蔡开云在征服了国内白酒市场之后,及时地推出了星级服务,不仅在服务理念上抢先实现了品牌战略,而且在管理思想上鲜明地显示了稻花香“敢冒风险、自我加压、创造机遇、超常发展”的企业精神。
居安思危是具有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的外在显现,蔡开云在成绩面前不骄傲自满的忧患意识,常常被人解读为“居危思进”。从“居安思危”到“居危思进”,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管理理念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并不失为一种自觉的忧患意识,但是,这种忧患意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此前成绩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这就注定了对危险认识程度上的不彻底性、在认识态度上的不坚决性以及执行力上的犹豫性。换句话说,从居安思危出发的忧患意识对未来的风险即使估计充足,可是,往往心存一定的侥幸心理:如果战胜了风险,这就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工作;如果失败了,至少还有退路可走。
而后者则完全不同,由于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彻底否定了此前已经做出的任何成绩,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这样的忧患意识在信心上更足、在决心上更彻底、在执行力上更强大,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完全是一种破釜沉舟、壮士不归的气概。这正是蔡开云在管理思想上具有忧患意识,但是又不同于一般企业家那种不彻底的忧患意识的根本体现。
蔡开云在稻花香连续顺利发展的大背景下,真正做到了有意识地寻找新的挑战、增强危机感,确保了稻花香在复杂变幻的市场面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牛命力。对此,有研究者如此评价:“蔡开云存面对新时代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心态,不仅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对市场的必要清醒,同时也足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谦恭。人不可能先知先觉,也不可能穷尽时问或市场中的一切可能性,因此,对未来市场和未知市场保持一份诚实的谦恭是必要的。”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国内一家上市的白酒企业在稻花香参观考察时,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一脸真诚地说,“稻花香的发展非常快,我得向你们学习速度,你们为什么速度这么快?”
蔡开云毫不保留地告诉他:“这个道理很简单,你们就像老虎在我们后面追,我们因为有压力,没办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把对手看做凶猛的老虎,这是蔡开云在企业管理思想上不断给自己旋压的客观原因。一方面,相对于业界的龙头老大企业而言,稻花香企业并不具备势均力敌的实力,在同类商品竞争、市场扩展等各个方面,稻花香企业都处于较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需要领导者在管理意识上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因为客观情况确实如此。蔡开云如此谦虚,从表面上看,是个人修养的结果,但是,在深层上,则是冷静审视自己的自知之明。
古人常说:“骄兵必败。”当三军统帅目空一切不知道自己弱点的时候,绝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蔡开云的忧患意识来自于他长期形成的严格自律。古人说:“吾日三省平吾身”,这在蔡开云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印记。
蔡开云把企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在海上逆风的帆船运动,要想让企业的帆船不断向前,只有不断地施加动力,一旦停下来,企业就不再是停滞不前的问题,而是由于风的作用以及自身重量的作用,会向后倒退。用蔡开云的话说,就是“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的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后退。为使稻花香在(市场)上面的位置保持不后退,需要止动力基础管理。”
它的管理学内涵,其深层含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管理,没有止挡,企业就会后退,就不可能成功。
第二,抓管理要持之以恒。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管理水平易反复,也就是说止挡自己也会松动下滑,需要不断地加固。管理是一项笨功夫,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深入细致地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后退,上档次。
第三,管理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企业向前发展,止挡也要跟着提高。管理无定式,需要根据企业目标调整,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而不能形成教条。稻花香的口号是“用结果说话”。
不进则退,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都熟知的基本管理思想。综观蔡开云的“逆风帆船运动”管理思想,与之具有家族遗传的类似性。
一方面,企业即使在前一阶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雄厚的固定资产和市场前景,但是,在蔡开云的管理意识中并没有给这些任何的立足之地,即没有把企业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如此一来,蔡开云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从零开始,这对于所有稻花香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既然没有机会去“吃老本”,那么,只能靠再一次的创业和打拼,历史再辉煌都已经成为过去,只有抓住眼前一点一滴的进步,才能让企业获得未来生存的基本空间。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做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为企业打造严格的管理制度,而是是否在内心树立永恒的危机意识。许多企业家都到稻花香学习过管理经验,但是,效果往往并不如意。其实,任何企业都不缺少管理,甚至是严格的管理,但是,往往因为管理者本人在内心从来没有具备如把企业放在“逆风帆船运动”一样的危机意识,这必然导致企业的管理在执行上无法做到彻底和持久。
据报道,有一位外地酒厂的老总来稻花香参观,在认真学习了稻花香的管理经验之后,对蔡开云说,回去一定按照稻花香的管理办法,把企业带出困境。
几个月之后,蔡开云接到那位老总的电话,这位企业家告诉蔡开云,学习稻花香的管理经验真好,刚开始,不仅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上升的势头。但是,了几个月后,企业实在坚持不下去稻花香的管理模式,员工们感到太累,企业领导也受不了。最后,这位老总竟然无奈地表示,还是按照老办法去做。
这位学习蔡开云管理经验失败的企业家的话,其实并不是个案,中国的白酒大企业无数,但是,稻花香只有一个,即使照搬稻花香的一切管理经验,也不会出现第二个稻花香。
为什么同样的事在稻花香可以完成,而到了另外一个企业却寸步难行?并不是稻花香人先天就具有更能吃苦的能力。其实,人人都有惰性,人人都渴望安逸。但是,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人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必将来临的时候,可以激发更大的潜能和勇气,而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正好成为驱散人的惰性、激发人不怕白吃苦的最好催化剂。
在蔡开云的管理观念中,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小事的概念,既然每一件事情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还何必区分什么大小呢?正是源自这样的忧患意识,稻花香的管理才能够在所有员工心中真正生根发芽,让整个庞大的稻花香集团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位置,不留下一点的管理真空,而不是当前众多企业那样敷衍应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蔡开云的管理意识完全是一
#p#副标题#e#种民族忧患文化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体现。
管理要为员工服务
管理是一门艺术,但是,不论这门艺术如何高妙,都不可能背离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就是管理是以人为对象的。那么,如何在管理行为艺术中实现为人服务,能够让被管理者满意,这才是衡量管理行为艺术水平高下,尤其是证明管理是真正的服务型管理的标尺。
几乎所有的媒体和研究者在报道稻花香的时候,都会对其严格的管理加以特别的关注。在稻花香,从干部到员工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形的压力,甚至有员工把企业比作一口高压锅,人在其中承担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只要想想蔡开云高度自觉的忧思意识,我们就不可能怀疑稻花香管理的严格。
这常常给人一个误解:既然管理如此严格,那么,稻花香员工肯定会对蔡开云的管理行为相当反感。其实不然。蔡开云的严格管理不仅没有出现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相反,不仅激发了员工奋斗的激情,“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还与员工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情感。有这样一个故事:
稻花香有一位普通工人生了重病,但是,一直坚持上班,直到最后被检查出来是癌症。在去世之前,他给家里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等到他去世之后,在去殡仪馆的路上,一定要在稻花香工厂大门口停留一下,让他最后看一眼自己工作的工厂。
后来,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一位专家看到后深受感动,撰文说:“就因为这个故事,我就认为,稻花香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美国的苹果,日本的松下。其实苹果、松下公司最初也和稻花香一样,是个小作坊工厂,但是,苹果、松下公司能够从小作坊发展到现在世界著名跨国大公司,靠的是什么,就是稻花香的这种精神,稻花香这种精神是最可怕的、最可敬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蔡开云及父辈父辈彻底打碎原来工厂制度,重新建立严格的稻花香管理制度的时期。尤其重要的是,此时稻花香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今天如目中天时的辉煌,这就排除了员工因为丰厚的物质待遇而对工厂拥有如此情深的可能性。那么,蔡开云及父辈的管理行为究竟具有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员工对企业如此深爱呢?
一切管理都要服从于为员工服务这个基本目标,这是蔡开云管理行为艺术能够超越单纯的管理行为范畴,深入到人性深处的秘诀。
古人常说.“土为知己者死。”想让一名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付出毕生的精力,不能单纯依靠丰厚的物质诱惑,因为物质利诱可以让员工为企业卖命,但是,不可能换取员工对企业真挚的情感。换言之,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这样的勇夫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企业,要么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背叛,要么是种被动的劳动。因此,蔡开云能够换取员工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都不忘记关心自己的企业,这必然做到了让员工感到“知己”的程度。
“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这是蔡开云及父辈在对稻花香管理干部进行管理行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思想。它一直在实践着蔡开云管理行为艺术中必须做到为员工服务的理念。
有一次,稻花香一名普通工人患病住进了医院,不巧他们生活不太宽裕,他妻子一个人就求助到了公司。蔡开云得知了这件事情,他马上从生产第一线上抽调人员专门帮助他妻子患病员工,并亲自到医院看望,送去钱和食品。
患病员工妻子激动地说:“我从没想到丈夫的病能够牵动公司上下那么多人,也从没想到蔡总会来看望一个普通员工。我丈夫受到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我感动不已,病房其他病人也都羡慕不已,他们都说在现在这种事情不多了。”显然,蔡开云的管理行为谈不上什么高人一等,甚至并没有什么新意。因为,在中国谁都明白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有心比心才能换取对方的信任。
事实上,许多企业家也在用这个办法来换取员工对企业领导的信任以及对企业的关注和爱心。例如,关心员工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员工过生日,等等。但是,为什么同样的管理行为艺术,却在效果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别呢?在我们看采,这与蔡开云管理行为艺术中的两个细节相关:
一方面,蔡开云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管理行为,是扎根在干部的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的。这和当下众多宣扬为员工服务的管理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稻花香的工会,专门成立了帮助员工解决困难的小组。稻花香的任何一名有困难的员工,只要打上一个电话,这个小组就会立刻派专人前去解决,从房子修理、灌煤气、接送孩子、照顾病人到办理孩子入学等,不仅热线电话随时有人接听,而且,接听之后必定落实到位。从这一点上说,蔡开云的管理行为从一开始就是真心想为员工解决困难,而不是像其他众多企业领导那样仅仅将此作为提高个人形象的道具或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蔡开云的管理行为属于真正的诚心诚意,是诚实守信的结果。
另一方面,蔡开云在管理行为中坚持为员工服务,能够做到持之以恒而不是昙花一现。许多企业也知道管理行为中为员工服务的重要性,也能够在企业创立之初大打情感牌,但是,往往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偃旗息鼓了,要么是因为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以资金不足为理由推脱各种应该履行的职责,暴露假服务、真作秀的本性;要么在企业壮大之后,对员工态度骄横起来,动不动就以砸饭碗相要挟,以为这样可以让员工拼命地工作。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让员工产生敬重之心,反而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反感。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统治阶级都想以各种手段换取民心。但是,大浪淘沙,只有真诚地为大众服务才能够最终获得人民的认可,否则,虚情假意、收买人心的各种行为都会弄巧成拙。
《论语》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蔡开云将心比心、上下同欲的理念和做法,正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吸引和锻造了一大批执着、坚毅、勇于“自讨苦吃”、认准了目标便义无反顾的稻花香优秀员工。
蔡开云管理行为艺术的成功,与他熟谙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蔡开云正是依据中华民族管理文化的传统,把公仆精神运用到管理行为艺术中去,为稻花香的管理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他深知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才能够在管理上以道家哲学的理念,把管理者放在被管理的地位上进行换位思考,既体贴民众的声音,又便于把管理落实到实处。这就注定了蔡开云的服务型管理行为艺术,与许多领导者惯用的收买人心,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蔡开云认为:真正的服务型领导,在管理行为艺术上,要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而不是把为职工服务当做一种赢得员工欢心的手段或者工具。只有把服务看做领导的分内之事,看做管理者自己的一种义务,才有可能领会服务型领导的真谛。
百度公司CEO李彦宏说:管理者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氛围,让有才能的人愉快充分地发挥潜力创造。在他看来,管理者必须摆正自身位置,要有放低姿态的主动意识,具体到日常管理中,就是要对员工有细小而温暖的体贴。
那些看起来虽然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证明了一个企业领导在管理行为艺术上所承担的服务是如何的沉重。蔡开云在管理行为艺术上的成功,就是对这种领导必须履行的义务勇敢担当的典范,其对于今天企业家管理行为艺术的启示意义是很大的:
第一,优秀的管理者在管理行为艺术上应该具有“给员工端杯茶”的服务意识,而不是特权主义者。
第二,服务型的领导并不是像保姆一样全天候伺候员工,而是为员工创造展示才能的空间。
第三,不要把为员工服务当做一种收买人心的商业手段,而是要把服务当作管理者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