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然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万余处,但其中约4.4万处已经消失。当前,我国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与文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物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就破获一起特大盗掘、倒卖古墓文物案,缴获文物198件,更查出其涉及全国9个省份,涉案人员众多的地下黑市利益链。案件的查处令人欣慰,但所暴露出来的文物违法犯罪现状却不令人乐观。
近些年来,各地还不时传出名人故居屡遭“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这种对文物的另一种破坏令社会深感忧虑。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猖獗,一定程度上与法律规定不够严厉、执法不到位有关。而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等,又使文物保护执法硬不起来。文物保护的属地管理原则,使得法人甚至地方政府违法时,根本得不到应有的约束惩戒。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追求,畅游文物古迹地,是一种精神享受。然而,在一些地方,游客乱扔垃圾、攀爬文物、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也构成很大危害。对此,有关部门也应明确保护及惩罚措施,严防人为破坏文物。
如此种种问题背后,暴露出的是地方相关部门对文物保护重视不够。特别是遇到文物保护与发展开发出现矛盾时,保护文物就容易出现动作变形。加强文物保护,从根本上讲不能离开法治。为此,加快法律的修改完善,加大违法犯罪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尤其对于地方保护不力,不能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而造成文物破坏的,理应严肃追责。
文物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不可再生的重要精神宝库。让法律的威力发挥起来,加强文物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住这些文物财富,是每一个当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