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节期是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所以叫“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焰火爆竹、张灯、观灯、赏灯,故俗称“灯节”。孔孟之乡俗又称“小年”。 旧时,还有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送船神等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已基本上消亡。
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又因官方的大力倡导,遂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夜,城乡花炮烟火不断,锣鼓喧天,舞龙、耍狮、打腰鼓、扭身歌、踩高跷、扮故事、百戏社火,热闹非凡。历代文人雅士对元宵佳节多有描绘。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元夜》曾吟:“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人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明代画家唐寅《元宵》诗写月写灯写春很是别致:“有灯五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百姓成群结队,走街串巷观灯赏灯,猜谜看戏,嬉戏玩闹直至深夜,似可称之为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灯节焰火之奇,首推曲阜、邹城一带的“打火虎”和“rou花”。火虎的制作非常精细,曲阜和邹城的制作略有不同:曲阜市姚村镇颜家庙村制作的火虎,是用木料做成虎样,两只眼睛用两箍香蘸硫磺制成;虎毛用特制的筷子粗细的礼花筋;虎头和脊背,安装五墩礼花;虎尾,挂2000头的火鞭。火虎全身的爆竹用捻儿相串,点燃一处,就能串着其他各处,使火鞭连响。邹城市平阳寺村制作火虎,是以细铁丝联缀20多块3厘米厚的木板为虎皮;虎皮的每块木板上都钻上百个小孔,每个小孔插入一根30厘米长的礼花筋儿;虎头虎尾,用软的白蜡条编成,外面也绕礼花筋儿;虎眼用炷香;再配上两支30厘米长的木拐做前腿。玩火虎,要将虎头、虎皮、虎尾捆扎在演员身上,扮成老虎,扮虎人所顶的虎皮,是二十多块柳木板连缀而成,重约50斤。打虎之人全身披十几块插有礼花筋的木板,打虎棒上也缠绕礼花筋儿,满场子奔行腾跃。玩火虎时,火焰绕身,动作惊险,艺人要艺高胆大。
看玩火虎的人,一人手执一支蜡烛,场内场外光照如昼的时刻,打火虎开耍。打虎人先绕城一周,道出一段情由:“我,李存孝是也……路经此山,闻有大虫伤害百姓……忽听耳旁风声响动,大虫果然而来。呀!真乃好虎也。”(表演者常以“李存孝”自居。李存孝为后唐皇帝李克用的义子,传说他曾打虎除害,被封为飞虎将军。考证火虎之艺应出现在宋代以前。)观众手持的蜡烛,一齐吹灭。虎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儿同时点燃,登时火花闪烁,光影交织,火人火虎,相互映照。打虎人手持棍棒,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火虎双眼如炸,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四边厢的锣鼓,时而震耳欲聋,时而轻敲细打。人与虎,时而跳跃搏击,溅起阵阵火花;时而疾行追打,洒落串串流星;时而相持不下,抖落万点星火;时而进退迟疑,火星闪闪烁烁。表演者动作利索,花样翻新,摸爬滚打,配合默契。数千根礼花筋儿飞舞喷射,哧哧作响,又有爆竹炸响,繁星落地,如幻如梦,动人心魄。曲阜市姚村镇颜家庙村的颜世海老人说,颜家庙村最后一次玩火虎是1949年春节,观看者北至济南、南及徐州,人山人海,有数万人之多。
rou花,是鲁西南一带民间施放独特的土制烟花的杂艺。字典上没有 “rou花”的这个“rou”字,百姓口中却有,说 “甩”字中间那划竖弯钩改为一撇即是。rou花在鲁西和豫东一带,一般从正月初十便开始了,断断续续到二月二前后。但是最精彩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那一场。元宵夜,乡民们扶老携幼来到村头的空旷地或打麦场看rou花。此时,早有热心的义务表演者在准备rou花的事宜:在用粗铁丝扎成的圆柱形大铁笼子里铺上3厘米厚的枣木炭,撒上食盐,再填上事先砸好的碎锅铁片纸包,依次间隔填装,满铁笼为止。铁笼口堵上易燃之物。用一根约3米的绳子,一端系在铁丝笼子的提系上,一端系在一根约2米长的粗木杆的顶端;或者就地取材用打场的木杈代替。将系好了的铁丝笼木杆下端插入场院中央的石砘子圆窝内,就准备停当了。在观看的人们到齐后,表演者便开始rou花。先将铁丝笼里的枣木炭点燃,4个或6个青壮年汉子赤裸着上身立在场子中央,两人一组,轮流转动挂有rou花铁笼的木杆。木杆飞快地转动,使铁笼子里的木炭越烧越旺,吐着红红的火苗,呼呼生风。随着炭火的温度升高,碎锅铁片开始融化,溅起星星银花,“啪啪”炸响,铁汁被甩向四周墙壁,砰然花开,耀眼夺目,千变万化,蔚为壮观。这一组转累了,另一组青壮年汉子便跑上来接着rou。火花四溅,如流火飞星,围观的人们欢快地惊叫着、退避着,齐声叫好。这样接替着rou,直到枣木炭燃尽、更深夜阑之时。(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