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海据史料记载:华佗,字元化,豫州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是我国历史上医学界著名人士,号称“神医”。
三国时期,鲁国山阳郡阳山的羊尾的南坡半山腰上(即今金乡县羊山西山头)住着一位阮氏孤寡老妇,面黄肌瘦,到处求医而不愈。医生说:“你所得之病,既无医可求,又无良药可治,除非遇上神医华佗有治。”
谁也没预料到,华佗云游四方采集中草药时,于公元211年3月在鲁国山阳郡阳山的半山腰遇见阮氏,华佗诊断为黄疸性肝炎,却无良药治疗。于是,华佗便四处寻药。
此时正值春季灾荒,病人家无粮米,只能靠挖野菜充饥。待华佗再来此地时,阮氏妇人奇迹般地痊愈了。华佗惊诧不已,便问阮氏老妇:这些天来都吃了些什么?阮氏妇人就把吃野菜的事说了一遍,华佗仔细分析病人是了吃米蒿的缘故,于是将米蒿入药。以后,华佗每年都来山阳郡阳山采集中草药。
为纪念阮氏发现此药之功劳,华佗在阮氏老妇寓所附近,现羊山景区曹公亭南侧150米处,建一座屋宇用来住宿行医采药。其坐北朝南,三尺高青石基座,约二百余平方米,墙体为阳山青石结构,屋顶为琉璃瓦盖顶,四角挑角挂铃,一进五间式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周围环廊,16根搂粗透刻石雕明柱,置有“百鸟归巢”木雕棚架。庙前檐壁上饰有精湛的灰塑艺术,雕有中草药药具、针灸和华佗行医采药图案等,左右两旁门外墙存有篆书灰塑对联。右门横额为“济世为善”,对联为:“百草霜天辞旧岁,迎春花开贺新年”;左门横额为:“人皆黄花”,对联为“腊梅映雪神州乐,山药防病万家欢”。这座建筑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元化庙”。
传说东汉末年,当时众称武王的曹操率领千军万马,也由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前往商朝王国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出征,路遇鲁国山阳郡阳山休整屯兵。一天突然患有头痛病,恰巧华佗在此行医采药。曹操的二儿子曹丕便把华佗请过来给曹操把脉问诊,华佗诊断后,建议开颅治疗。曹操疑其有加害之意,逐将其下狱害死。华佗遇害的消息传来,人们深感悲痛,便把他曾经住宿行医采药修建的那座建筑“元华庙”改称为“华佗庙”。从此“华佗庙”在当地更加响亮,流传至今。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正月十五的晚上、青龙节(农历的二月二)和清明节、仲秋节,十里八乡的人们便来此祭奠,时至今日仍有此风俗。
千百年来,这座庙宇虽经风吹日晒和自然灾害,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当地的人们都是随时修缮。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除四害、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华佗庙”被完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