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济宁市博物馆在维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觉寺大雄宝殿月台时,发现一尊石刻佛教造像。昨日,来自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新疆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现场对其进行了鉴定,这尊石刻造像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方式雕刻,内容丰富,安排得当,根据其雕刻技法、内容表现以及损毁程度来看,时代应在北朝晚期。
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年代久远,石刻画面残损严重,带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该尊石刻造像长49.5、宽49.5、厚15厘米,造像为白砂石质,画面从左至右分为四部分。最左侧为一力士,短衣短裤,下蹲双手力举一台座,力士肌肉丰满,形象生动,台座上应为佛或菩萨像,惜已残;向右侧为菩萨和供养人像上下排列,上为菩萨左侧面像,右手上举持一物,左手弯曲于腹部,腹部挺起,身穿宽带长袍,立于莲蓬台座上。下为供养人像,右膝单膝下跪,右手自然垂放,左臂支于左膝上,手持一物;第三部分,上为阿弥陀佛,面像安详,磨光肉髻,后为三圈头光,身着袈裟,施手印,其左右两侧分别为两菩提叶,叶上分别为一婴孩和一动物像。佛像下为一蹲狮,端庄秀丽,两前肢直立,颈饰项圈,其右前爪下为一兽;最右侧为菩萨像,左臂下垂,右臂上举胸前,袒胸,着长袍,胸缀交叉穿璧式璎珞,帔帛自两肩齐垂体侧,束腿,赤脚立于台座之上。
来自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刘建华主任告诉记者,此尊石刻造像上刻有一佛像站在蹲狮上,这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是很少见的,造像主要表现的应该是一个佛教故事。据介绍,该尊石刻佛教造像的发现出土,为研究济宁当地佛教的兴盛与发展,以及崇觉寺庙的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