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很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佛教都是一样的,大多数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呢?大多数的情况处于一种背菜单的状况,很多人说我懂国学,然后给你来几句之乎者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能背几句已经不容易了,背了以后就炫耀,他能受益吗,没有,你说现在中国人真有文化吗,我看不见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样的好多学佛的人,刚接触佛教很兴奋,然后就学经典,《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当他读了十几部经就觉得自己是佛学大师,高人一等,境界很高,你觉得他境界高吗,我不觉得,为什么?充其量就是背了个菜单而已,你到餐厅里面把菜单背了以后,背了100家菜单,你高明吗?不但不高明而且很蠢,不需要背那么多菜单,现在很多人背了几句经文,认为自己变成是佛学大师了,认为自己很有境界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个仅仅是“知”,知道佛教的道理。“知”以后要“识”要“解”,相当于你要点菜,这么多佛学的东西,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下面的问题是哪一种对我有帮助,这是点菜。你点了菜以后,你还得要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真正帮到我,想明白了你不一定要得到利益的,你还得要真正去实修去体会。像六祖慧能,他听了《金刚经》以后感觉心有所动,这已经是“解”了,这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到寺院里最苦的地方,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磨砺自己的心智。有人可能就问了,五祖弘忍大师为什么让六祖慧能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很多人说怕敌人迫害他,我不这么认为,这是武打小说戏剧小说这样写的,我个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当他境界不高时我们会很努力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当他境界高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最麻烦的念头知道是什么吗,贡高我慢,自己认为了不起,然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的大,大到不行了。
这种情况下,其实要想学佛,第一个去除的就是自大、傲慢、自命不凡,培养平常心,做什么都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平常心是不行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所以叫他去最苦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分别心,最差的工作,比如劈柴、做饭这样的工作去,对六祖慧能来说他就明白,无论做什么都是磨砺自己心智的,他没有一点怨言,而且非常努力去工作,只有经过了这个考验,开始“行”,然后五祖弘忍跟他再讲《金刚经》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你心上的,有人问六祖慧能从五祖那继承了衣钵以后,向南逃,他躲了15年,从北方逃了上千公里到了南方泗水那一边,最后没有办法跟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为什么这么折腾呢,他为什么不会早一点出来,他已经是大彻大悟的人了。这我想告诉大家,当你心上了解一个东西,但是你心里面是不是真的感受到这样的东西,这一个其实就是说“解”跟“行”最后跟“证”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六祖慧能这15年是处于“行”跟“证”的阶段,因为他已经了解了,下面的问题怎么样使他了解的东西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困境,来磨炼自己的心智,人真正要成长,还是应该在比较艰巨的环境之下,才能令人反思,才能磨砺人的心智,这个是当今社会里面特别教育直觉(30分49)非常重要的。我记得一句话说“逆境是磨砺人的最高学府”,因为只有困境的时候,人才会想的比较多,平时想的很少某种意义上。你读了佛经,能讲几句佛言祖语就了解佛教了?你只是背菜单的。你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看到一些注释甚至能讲一些东西,我们认为我们有收获,我看不见得的。只有到了实实在在地去修,然后自己有所感悟,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到这个时候真的是传统文化跟我们的生命变成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以分割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倡传统文化。说的人多,受益的人还不太多,原因在哪儿?我们理性上都明白,在实际上从传统文化里面,受益还是比较少。这一个我认为我们讲这一种悟性它在哪儿,没有“悟”传统文化,是逻辑上理解传统文化。一定要从语言、文字、逻辑,到超越逻辑,走入到悟性,最后用生命吸收这种传统文化。我个人认为无论学习传统文化还是学习佛法,他不像喝水一样喝进去的,我认为像天上下的雨,甘露,它是一点点滋润到小草里面去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要想让人们慢慢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形成一种气氛,形成一种土壤,叫熏习,我们现在熏习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往往讲的就是成功,财富,把人的成功用财富、社会地位来判断,把人异化,天天在这种环境里熏习人不病毒吗。现在的传统文化说的多,做的少,受益的更少,这是我们比较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