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去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此拉开了后申遗时代的序幕。大运河申遗成功对经济文化大省山东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让运河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记者就此专访了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
山东五年艰难“申遗”路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由少平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自大运河申遗之初,他就一直在负责运河山东段申遗的具体工作。
“大运河山东段点多面长,并且面临着诸如申遗与文物保护、航运、水利工程与管理、地方发展项目以及与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等问题,这使得大运河山东段成为申遗工作中工程量最大、环境治理工作最严峻的河段。” 回想起这些年深入河道乡间考察的情景,由少平历历在目。
而最让由少平感激的,是来自山东省委、省政府、大运河沿线五市政府及各级文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去年,山东公布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第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自此,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始有法可依。”
除了立法,山东还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确保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还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各方间的沟通协调。
同时,山东秉承“考古先行”的原则,先梳理运河遗产点,再进行分类保护。其中,大运河山东段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成功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运河申遗的重要支撑点。
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惠民工程
作为普通老百姓,网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还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好处。
一直以来,由于大运河山东段流经地市多、落差大、环境复杂,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废弃河道的环境整治问题就是大运河山东段申遗工作的一大难点。据由少平介绍,之前黄河以北不通航的废弃河道,环境恶化非常严重,大运河想要申遗,就必须整治环境。而要彻底整治环境,老百姓就不可避免的要搬迁。
“可以说,大运河山东段环境整治和搬迁的工作量,在整个大运河申遗工程中都是最大的。”由少平粗略统计了下,整个大运河山东段搬迁居民约有1500余户,现在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以临清为例,原搬迁区域环境非常恶劣,未整治前大约有300多个排污管道向运河里排放污水,几公里之外就能闻到臭味。但整治后,周围环境完全是大变样。“我们在这儿搬迁了三四百户,搬走的居民非常高兴,很多都主动过来给施工单位送饭送水,当地的领导干部对我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
后申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由少平看来,大运河山东段的申遗成功无疑会给山东带来极其巨大的积极影响,“首先是经济上的带动作用,大运河申遗成功,沿线城市可以依此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山东建设,使大运河山东段遗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文化方面来说,大运河南北纵跨鲁西地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鲁西南经济隆起带”战略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是该地带发展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社会方面来看,申遗成功对运河沿线城市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艰难的申遗之路虽然在宣布结果的一刻画上了圆满句号,但后申遗时代的号角也随之吹响。由少平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对大运河山东段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评估时,对申遗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虽然已经申报成功,但日后仍需向其提交整改结果。此外,如何保持申遗时的工作热度,使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对相关部门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已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
申遗的成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涅槃重生,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机遇、新起点。由少平表示,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和手段。下一步,山东将以此为契机,立足新起点,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加强合理利用,积极服务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大局,做好大运河遗产永续利用、传承发展和惠民利民的大文章。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已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今年6月,山东省文物局邀请专家召开《山东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中期成果审查会议。专家提出,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将以大运河山东段8段河段、15处遗产点为中心,充分研究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特点,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的创新思路来编制,把运河沿线如“珍珠”般的一个个文化遗产点,用大运河这条“金线”贯穿起来,形成纵贯鲁西南的历史文化景观带,真正使大运河山东段遗产“活”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山东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无论从遗产的影响力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来说都会非常巨大,曲阜和泰山就是很好的例子。本身的高起点,加上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大运河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提及大运河的未来,由少平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