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古时济宁曾经有多少牌坊吗?很多人也许感到非常茫然,因为现在人们在济宁城区内只能见到寥寥可数的几个牌坊,根本无法想象到旧时老济宁牌坊的数量。
一座古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串往事。每一座牌坊背后隐含的是旧时运河人家的生活方式、道德理念。让我们走进这些坐落在市井中的牌坊,倾听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前世今生。
古时济宁城区有40余座牌坊 经历岁月变革多已灰飞烟灭
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古时,老济宁城区的牌坊很多,据史料记载,大约有40余座,然而由于战乱摧损、社会变革、时光流逝,大多数牌坊多以不复存在。只剩下几座牌坊静静地矗立在市声鼎沸的背街小巷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牌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功德牌坊、贞节道德牌坊等。同时,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每座石牌坊都是一件工艺品,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古时济宁牌坊的形制多种多样,有的古朴简洁,有的装饰比较精美。济宁城区牌坊大致分为“旌表节孝坊”、“寺庙坊”、“会馆门坊”、“商店门坊”等;而以建筑材料分为木质的、石质的、雕砖砌筑的;建筑式样主要楼阁式、抬梁式、一门二柱式、一门四柱式等。
慈孝兼完石坊 遗留下的古济宁牌坊精品
从太白路与翰林街交叉口往里走,一座石牌坊坐落于翰林街头。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该石牌坊为三门四柱三楼式石坊,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为旌表浩封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孙氏救建的“节孝坊”。因坊的第二层正中有工部郎中史大伦所题 “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
整个牌坊三槐四柱,面洞8米,进深2.7米,高7米,正中一层飞搪,两侧橡各为二层飞搪。各层顶脊为仿瓦垄起脊。上层正中悬有楼空滚龙镶边上刻“圣旨”的竖匣一块,匣下为高浮透雕二龙戏珠图案条石,下为史大伦题的“慈孝兼完”四个大字和背面刻的“数奇操贞”四字的横条石匠额。中层横条石上刻有 “亲并臼”、“奉老母”、“教于读”的三组人物故事画面,均为高浮雕。
据史料评价,该坊只川浮雕、透服、圆雕、线雕等——切手法相结合,仿木全石建筑,造型优美,构图匀称,内容丰富,作工精细,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慈孝兼完石坊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尽管已经是伤痕累累,但还能较为完整的幸存下来,现在已被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我市文物部门还曾对该石坊进行了保护性整修。
济宁慈孝兼完石坊
姜家牌坊 湮灭的石牌坊精品
古时老济宁城区内有一座非常精美的贞节牌坊,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被人为拆除,非常地可惜,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 “姜家牌坊”的影子。
“姜家牌坊”,是当年石牌坊中的较好的一座。该牌坊座落于济宁城区县前街路东,是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旌表姜姓妇人贞节建造,古代封建王朝对宣扬妇女的贞节观念,向来十分重视,到清代发展到了巅峰。清代因贞节妇女者众,牌坊遍布。
据史料记载,该牌坊座东面西,高约8米,是四柱三间五楼式。造型端庄,文绮典丽,运用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线雕、圆雕等雕刻技法,图像清致生动,弥足珍贵。石眉板面刻“贞操嶷德”四个大字,下梁刻有姜姓建造人官职姓名。民国初年曾经邑人潘守廉集资修缮,各界民众视为重要文物,可惜在后来被人为拆除。
“一天门”坊 九十年代再生的牌坊
如今,只要从人民公园西门进出的市民都会注意到一个牌坊——“一天门”坊。在济宁城区住过大半辈子的老年人都知道,古时的“一天门”坊已经灰飞烟灭,现在的“一天门”坊不过是一个复制品。但是我们能够从这个复制品上去想象历史中的“一天门”坊。
据史料记载,“一天门”坊原是坐落在老济宁城东南隅角下的一座四柱三楼硬山式木质牌坊,背北面南,跨街竖立。正面门楣板上,刻有贴金楷书“一天门”三字。该坊之所以被命名为“一天门”,是因为“一天门”坊所在的街上,南面有座火神庙,北面有座“五龙宫,”东西各有水坑,坑中间又架有一座“五龙桥”。旧时的人们认为在两庙之间的中轴线上建一牌坊,正好象征“天一”星座,能避压水火灾祸。牌坊建成后,为了能够通俗易懂,就起名为“一天门”。
该坊建筑于明万历年间,红柱金字、飞檐斗拱、鼓石浮雕富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可惜的是历经400年后,这一享誉盛名古建筑物,由于历史变革被拆除。如今坐落在 “人民公园”西门内的“一天门”坊,已是九十年代的“再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