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七大商埠之一,又是鲁西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年来由于四面八方人员的流动,特别受京津江淮等地语言的影响,和当地土语结合形成了许多有明显地方色彩的词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有些词语被普通话所代替,说那些“老话”的人在逐渐减少,不过仔细回味起济宁话来,还是很有意趣的。
济宁话的词汇十分精炼,充分显示了乡风的淳朴。像“海了”之意就有发了、升了、阔了、扔了等多种说法;“揍么”代表去哪、干啥或强白反诘别人;“哏”囊括了尴尬、有趣、生趣、生硬、恢谐;“打发”呢?亦意遭辞退、应付、开销、送终等意思;济宁话的词汇又是丰富的、凡恶殃、不耐景、讨人嫌、反感之类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讨厌”来替代。
对某些事物的称谓济宁也很特别,烧水壶叫炊子、锅盖叫锅坯、水桶叫筲、稀面糊叫白汤、麻雀叫小鸟虫、蝈蝈叫蚰子、冰叫冻冻……对时间的说法也别具一格,从前称每年、昨天称夜来、下午称晚上、晚上称后晌。济宁话音调比较浓重,例如:学念“斜”,药念“叶”、脚念“结”。还有人对某些物件仍沿习多年前的名称,收音机叫戏匣子、自行车叫洋车子、肥皂叫胰子、花生叫长果、地瓜叫芋头、糕点油条都叫果子。
济宁话还很形象朴素,将黑蝴蝶称黑膏药、蜻蜓称老虎、水饺称扁食、调味品统称为材料。
因为受大运河文化的熏陶,济宁语言妙趣横生,且不泛创造性,透出济宁人的聪明机灵,以及特有的风趣和幽默。讽刺人说话出格称“砍半头砖”、一本正经称“宾的不行”、小孩子耍脾气称“鸟”、形容不畅称“不悒”、想办法称“砸点子”、贬人不稳重称“赤毛”、不正派称“下三烂”、嘲笑说脏话“嘴里毛包”。不知什么原因把智力差的人比喻成二百五、半吊子、烧不熟、芋头;对有把握的事非得加一句“没心烦”;为加重语气在“好”和“孬”之前偏偏加上个“忒”字。
另外还有不少带有讽刺轻视形容之类的词语,让人听起来即形象又恢谐,把做事盲撞没经验比喻成“露头青”、讽刺高傲为“任武”、炫耀为“卖派”、不务正业是“胡捣古”、形容性格孤骄是“异端”。
对有违忌江湖上称“放快”的词语,必要时便巧妙的用隐语替代;掐就有戒或减少的意思。例如:掐烟、掐酒、掐饭、掐药等。另外兔子称“跑子”、不成功称“吹了”、骗人术称“戳星”、死鬼称“哀落子”、被劫称“遭短”、上厕称“解手”、人死了称“走了”、“过去了”……
对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济宁口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弄清楚其语源,笔者没有进行详尽的收集和考察,当然更谈不上从语言学角度上进行研究。以上列举了一些例语,也算是对乡音捕捉和回味,籍以抒发内心里对故乡的眷恋关爱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