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6日至17日,由山东济宁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发起主办,中国文化报、山东省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济宁市文化局、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协办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将在运河文化名城济宁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运河文化的教授、专家、学者聚集济宁,共同探讨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充分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运河文化资源的意义和方式,进一步打造济宁市“中国运河之都”品牌。
这是一条绵延千里举世瞩目的长河,镌刻在共和国神圣的版图上,穿越无尽时空,以其独有的方式默默诉说一段丰枯荣辱的历史;
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生机勃发的城市,扎根在孔孟之乡丰厚的沃土中,位居运河之都,以其丰润的歌喉开怀吟唱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曲;
人们不仅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而且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运河岸畔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济宁。
坐落于鲁西南平原的济宁市市中区,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42万,辖仙营、金城、观音阁、南苑、阜桥、古槐、济阳、越河八个办事处,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运河沿岸星罗棋布的城市中,“居运道之中”,置“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 的运河之都——济宁市市中区,无疑就成为镶嵌在京杭运河岸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运河之都今何在
众说周知,京杭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两项伟大工程。她贯穿京、津、冀、鲁和江、浙6个省市,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巨龙般地绵亘于祖国的东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浩浩运河,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和营运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把由北京至杭州的沿河地带看作一个多边行政区域的话,在这个多边行政区域里有没有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呢?无疑,这个中心可直接称之为运河之都。但是,运河之都今何在?
一般来说,在旧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都市多是因时因地而自然形成的。特别在运河流经的多行政区划的狭长带状地域里,都市的形成靠的更是自然的力量,或者说是因通水、通航的需要而自然形成。进一步说,这个都市应形成在通水、通航的关键河段上——
这个关键的河段就是济宁中区。
济宁中区地处京杭运河的中段,堪称全线的“老大难”。其原因一是济宁段为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城北的南旺号称运河的“屋脊”,其海拔高度为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高出30余米,通水十分困难;二是因地势高亢,水源严重不足,逢干旱之年则是有河无水;三是济宁段处于运河与黄河的交会处,黄河泛滥,泥沙淤秋,两河一直处在你死我活的纠葛中。因此,济宁河段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作为治运的重点认真对待。
元朝定都北京,重开南北大运河,南用江南运河,北用泗水故道,改走山东,经济宁。于1282年开挖济州河,1292年开挖通惠河,使北京直达杭州全长178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开通;明清王朝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着重对重要河段大加整治,四水济运、南旺分水、导泉补源、设水柜、建闸坝等措施,最终治好了济宁河段的“肠梗阻”,使之“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因此名噪一时。
史籍称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宁通则全河通,济宁不通全河停”。正是因为济宁独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元明清三朝都把治运最高机构设在济宁,元代,在鲁桥特设专管漕运的都漕运司使;明代,主管河渠和漕运的官员一直驻节济宁;清代,济宁一直设有主管山东、河南的总督河院署。明清两朝名臣、著名治水专家及知名军事家潘季驯、李如圭、靳辅、林则徐等都先后在济宁任过职。因此,济宁“公署特多于他郡”,有“七十二衙门”之称。朝廷关注,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千军防守,济宁当然地成为运河全线的政治中心;一水关南北,百里万夫吼,千帆竞发,万民汇聚,人口和城市日益扩张,使济宁成为具有关键性的沿运重镇,成为京杭运河这块狭长地带的大都会。
应该说,“运河之都”是京杭运河发展历史给予济宁中区当之无愧的称号!
一河润养百业兴
济宁中区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府治,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运河开通后,600多年的漕运畅通却给济宁中区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漕运畅通,首先带来的是货畅其流、商贾云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河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货船穿梭往来,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纤夫的号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口的皮毛、药材,南国的丝、竹、陶瓷、茶叶等沿运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等山、湖、农产品装船外运。济宁城区先后有晋、陕、豫、皖、浙、闽、赣、湘等9个省的坐庄商贾建立的7处会馆,呈现出“通衢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至清代,仅济宁城区较大的店铺行就有三四百家,日营业额白银10万两以上,零售和批发商达千余户。有诗描绘到:“日中商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济宁中区繁兴的商业,明清之际令全国惊叹。有民谣说:“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庆精;怀庆到济宁,一精也不精。”道出了几百年来济宁商人善于驾驭时机的灵巧、机警、随和而又坚韧的经商气质。商业主要有药材业、皮毛业、酱菜业、竹货业等10多个行业,一些著名商号妇孺皆知。百年老字号的玉堂酱园,可以说是济宁中区工商业繁兴的一个代表。玉堂酱园于清代乾隆年间由苏州一戴姓船户创办,门面字号为“姑苏戴玉堂”。后卖给冷、孙两家经营,店名随之改为“玉堂酱园”。清代道光年间,玉堂酱园生产作坊增加到数百间,工人增加到200多人,所产豆腐乳、酱菜、酒类、糟鱼、醉虾、豆豉、调味品等兼具南北风味,畅销大江南北。光绪年间,玉堂酱园作为贡品送进宫内,受到慈禧“京省驰名”的赞扬。
济宁中区的茶馆也别具一格,既有北方茶馆的随意,又杂糅了南方的些许清雅。明清时,济宁中区运河两岸茶行林立,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馆星罗棋布,多集中于运河两岸、城南门和运河上的各闸口附近,几步一处,举目可见,小土山以东以西鳞次栉比。1655年荷兰使团进京朝见顺治帝时,途经济宁中区,随员约翰尼霍夫记述了所见到的茶馆:“这里所有的客栈和茶馆,都拥有自己的戏旦来取悦顾客,顾客只需付六七文钱就可坐着整天看戏。”
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强力地刺激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使济宁城区定格为独具特色的“江北小苏州”。同时也加快了运河区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营造了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环境,使济宁中区由一座古老的小城迅速发展成为沿运七大商埠之一,被称为“东省一大都会”。
风情水韵呈异彩
如果说横穿华夏的黄河冲启了济宁一带的古代文明,那么纵贯神州的大运河则使这片古老的土地韵致深远,异彩纷呈。
由于运河穿城而过,容纳了济宁周边四方之水、八方源泉,改变了济宁城区内外水道网络系统,使得济宁尽展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景。沿运河两岸房屋依水而筑,人们临河而居,甚至透过屋内地板缝隙就可看到滔滔水流。岸边码头停泊南来北往的船只,人们可以买到南北出产的各类货物和地方特产。大运河的畅通,将济宁这座历史名城造就为一个“江北小苏州”。
倘若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你会发现,竹竿巷可谓当时济宁中区水乡风格的一个缩影。旧时的竹竿巷是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江北不产竹,元代开通运河之后,浙江的毛竹、篙竹、黄竹、斑竹及烟杆竹,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多在济宁中区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也随之上岸谋生。竹器行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快竹竿巷就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既然是南方竹匠建铺,则必然沿用南方样式,又经上百年北方泥木工匠不断翻修,到了清代,竹竿巷便与济宁中区其它街巷迥然不同了。店铺高低不一,样式各异,有的前伸,有的后敛,有的加台阶,有的漫平地,悬山硬山、斜墙曲壁不一而足。所以街道从平面上看参差进退,逶迤蜿蜒;从立面上看天际线高低错落,跌宕起伏,整个街道是一处丰富而又多样化的建筑群。
济宁中区有着南方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城区密布的园林。
济宁中区私人园林数量之多,造园艺术水平之高,在山东南部首屈一指。元明清三朝,济宁中区成了停泊货船的主要码头,聚集了相当多的富商大贾。富商手中有巨额财富,追求生活环境的优裕,纷纷造府第园林。
济宁中区园林建筑正好处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体现出造园技艺的最高水平和运河城市园林的特色。星罗于运河岸边的40处私家园林,大多消失在岁月的变迁中,仅存荩园和吕氏宅院,留予今人管窥一斑。
荩园,在城北郊,原为明末清初济宁中区著名画家戴鉴的别墅,后转给了当地官僚富豪李澍。园中亭台楼阁俨然,方池假山相映成趣,林木繁茂蓊郁。荷花塘占地4亩,深过丈,鱼翔浅底,荷香满园。塘北是一片葱茏的林区,吕氏宅院坐落在城内文昌阁街路北,现为济宁市中区中兴宾舍。这一宅第园林,是济宁中区富商吕庆圻所建。吕庆圻为清末济宁中区商界“四大金刚”之一,20世纪20年代曾任济宁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宅院三进院落,西北隅辟花园,分为前园和后园,前园院落较大,花木成荫,翠竹成林,后园主景是五座大型假山,上建重檐六角凉亭,石壁半抱,饶有情趣。
街巷、园林,是这一南方风格北方城混响乐章的一个个音符,它们的消逝,使这动人的乐曲戛然而止,成为绝唱,留给后世喟叹的回忆。
运河之都看潮涌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市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1999年实施了城区“绿亮清”工程,先后沿运河建设了运河绿化带、运河文化广场、仙营绿地、新世纪广场、河绿地等十余处大型公共绿地。形成独有的滨河绿地景观。如今济宁中区已是齐鲁大地上的一块美丽的彩锦,呈现出新的姿韵和秀色。多年来,区委区政府率领勤劳、朴实的中区人民,发扬“不怕困难、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各项事业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富裕安康、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7.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38亿元,年递增均在15%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亿元;目前全区经济业户2.04万户、民营注册资金15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元,人均住房面积20.5平方米。
“十一五”时期,全面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对于加快全区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发展实力,构建首善之区、和谐中区以及推动现代化中心区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古老的运河在新时期继续为中区人民造福,是历史赋予中区人的使命。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理念,充分发挥运河古都的优势,实施“以河兴区”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在京杭大运河全线融南汇北商贸物流中心、以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合生态文化旅游,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中区人正在孜孜以求。
东方风来满眼春,破浪扬帆正逢时。济宁确定的“以河兴市”发展战略,为济宁中区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以优秀的运河文化为内涵,以梁济运河和城区内的古运河、河、府河等支脉,西扩(向西跨梁济运河)南联(向南联接北湖),绕城区河,跨梁济运河与北湖相联展开城市布局。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成功,水源充足,运河将焕发青春,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中区水文章,发展旅游,搞好城区四大水系开发和综合整治,将梁济运河和古运河、河、越河、以及小北湖、王母阁湖“四大水系”全部贯通,让城区河流的水活起来,清起来,让河道两岸绿起来,让中区百姓乐起来,我们相信,古老的运河将再现一幅“云帆高挂、商贸繁荣、风光旖旎、游人如织”的水乡盛景,生机无限的魅力中区正阔步迈入一个“繁荣富庶、文明安康、和谐有序、集约高效”的崭新时期。
#p#副标题#e#运河之都济宁中区,从她渊远的历史源头走来,带着昔日的辉煌,带着历史的风尘,更带着对未来的信心,随着时代的滚滚大潮,永远向前奔去。
《大地》 ( 2006-10-01 第十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