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乾隆年间出版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中,位于济宁西部,标有一条基本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河流,就是牛头河。它上接赵王河,从北向南陆续有洙水河、蔡河、万福河汇入,到鱼台入南阳湖和泗河相通。这条牛头河还有塌场河、旧黄河、永通河、正明河等诸多异名。要了解牛头河的变迁,还要先从赵王河说起。
赵王河之前身为古“灉水”,属济水分支。五代北宋时期,古灉水流域屡遭黄河决口淹灌,其故道被淹没。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6年),立志革新,信用王安石变法,颁布《农田水利利害条约》,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于是开挖了古“灉水”,以利通航并消除水患,因宋朝皇帝姓赵,后人将这条河取名为赵王河。河道从开封西北,东北经兰考北、定陶、菏泽之间,又东北经郓城、巨野及梁山、安山之间,在东平西北入济水故道,是济宁一带的最大泄水河道。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决曹州东五里之双河口,分支入郓城境,其中一支转向东南经巨野,过嘉祥北十里,入济宁境,东南入鱼台境,这一溜道就是赵王河干流的雏形。当时大将军徐达挥戈北上,为了引曹郓黄河水,开挖了从塌场口至济宁西耐牢坡段运河,长98里,引黄河水入泗水故道济运,这样南方漕运可由塌场口入黄河转运河南供军饷。塌场口在南阳镇南调咀村附近,亦有说是四里湾的,西耐牢坡位于安居北。为了便于通航,洪武二年(1369年)在耐牢坡建石闸一座,东西宽十六尺半,高十尺一寸,设闸官一员管理。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将耐牢坡闸北移二里许,改为大闸,称为永通闸,在济宁西20里,与大运河相通,可直达济宁。并在塌场口以北建闸,名为广运闸。该河北接顺堤引河到芒生双闸,与南旺湖相连,而芒生双闸又上通赵王河,这一段河道被命名为永通河。
明初牛头河通航主要是永通闸至广运闸段,到中期,芒生闸至广运闸段牛头河与大运河交替行运,当大水时走牛头河,而大运河则用于排洪,后期牛头河成为排水河道。到清乾隆时期,芒生闸毁,改为双涵引水,由牛头河至南阳湖济运。
据1927年《济宁县志》记载:牛头河不仅可以通航,而济宁以南洼地之水也由此泄入南阳、昭阳两湖,实为济宁以南行水之要道。该河从芒生闸起,经王家桥、崔家桥、马家桥、贾家桥、新挑河桥、李家屯桥、河长口桥、杜家屯桥、唐家口桥、梁家桥、廉官屯桥、王贵屯桥、王家湾子桥、王家埝桥、宫家埝桥、刘家桥、马公桥至五里单闸、七里单闸,河边全长136里。若算上赵王河从嘉祥西北入境,至鱼台孟阳泊闸出境来计,牛头河曲折约长350里。
牛头河上面的赵王河,因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时淤时通。明宣德十年(1435年),疏浚屡次决口的金龙口(河南封丘)旧渠,以引水济运,自封丘金龙口东北流经长垣、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两支,其中北支东北经鄄城、郓城、梁山至张秋沙湾入运河。清顺治七年(1650年),河决金龙东口,赵王河被淤塞。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开赵王河上游,自长垣过东明至菏泽双河口,经巨野、嘉祥入南旺湖济运。
元明两代,南阳湖逐渐形成,其牛头河下游至王贵屯段淹没湖中,已经成为独流入湖的河道。由于牛头河只在上游有堤防,从王贵屯以下没有堤防,加之河上石桥众多,阻水严重,河道宽浅不一,且弯道较多,河滩水生作物密布,从而造成河道淤积,泄水不畅,农田受淹。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徐宗干任济宁直隶州知州,他首先主持疏浚了牛头河,使沿岸大片农田得以灌溉,更重要的是沟通了运河,发展了航运。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在东明岳新庄、石户庄决口,又将阎什口(鄄城)、刘长潭两地,依天然之地势冲成南北两支。北支由阎什口折向东行,经巨野、郓城交界地之吕仲刚屯、沙土集至嘉祥马村会牛头河,过嘉祥经济宁入南阳湖。而1942年济宁县编绘的“行政区域图”上,则标明马村集至南阳镇段牛头河改为赵王河。由此可知,马村集以下的赵王河即牛头河之故道。
牛头河在入湖处为什么扭着头呢,据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曾派钦差大臣,拨银百万两,调20万民工疏挖牛头河,当时取金牛镇水之意,故名为牛头河。原工程方案是河下游直入南阳镇,以为这样河直且省工、省钱。那时的南阳镇民众认为,若河水直冲南阳,在发洪水的时候,必然吞食南阳,并中断京杭运河航运。为此跪求钦差大臣,修改方案。钦差见众怒难犯,于是就在入湖处将河道拐了个S型大湾,使牛头河变成了“扭头河”。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冬至1960年春,将赵王河上游于嘉祥马村集改道,另外开新河。现赵王河西起巨野县沙土集,经巨野、嘉祥到济宁陈庄入梁济运河,全长29.3公里。
在赵王河的支流中,有条当代的牛头河,主要是为了排除赵王河故道全线岺高地以东坡水,是南旺湖洼地的主要排水河道。在1955年时曾进行了疏浚,并将下游进行改道,新河长4.8公里,叫做新牛头河,原河道下游段为老牛头河,仍入老赵王河。1970年,嘉祥县为发展引湖灌溉,对牛头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并改河名为红旗河,至此,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湖西排水河道———新赵王河以北的牛头河不复存在。而马村集以下的老赵王河,在1958年下游开挖了洙赵渠后,不再独流入湖,而成为洙水河的一条支流。该河经过治理,已成为一条具有蓄水、排水灌溉、改碱等多功能河道。
经过以上变迁,昔日作为济宁西部一条最大泄水、通航的牛头河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原河东边,1959年开挖的梁济运河与南四湖上级湖湖西航道。其中梁济运河从黄河岸边路那里村到济宁李集村入南阳湖,全长87.8公里,它接纳了西边的老运河、疃里引河、新赵王河、郓城新河、林庄河、流畅河等支流,业已成为一条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生态建设、旅游观光等综合效能的河道,并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南四湖向东平湖段输水的干线。也是引黄河水补充南四湖的通道。现在的梁济运河两侧是绿岸如茵、河景如画、碧波荡漾、美不胜收。从梁济运河向南的南四湖上级航道,自济宁向南至微山船闸全长78.15公里,原为西线河道。20世纪80年代,由西线改为东线,即从济宁开始,穿南阳湖,经南阳镇东、马口直至二级坝,并实现了济宁河段1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的愿望。由此可见,从梁山到二级坝段运河,其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历史上的牛头河。这就是:河道水系多变迁,水利一步一重天。
牛头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