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办”是从孔孟之乡兴起的行政精神,它如一股清风,迅速唱响中华大地;它如一把利剑,直指机关的推诿扯皮、低能低效和人浮于事。正因如此,“马上就办”很快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铺开,提升了党委、政府的行政效能,进一步端正了党风、政风,极大地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形象。“马上就办”是人民群众对政府高效运转的迫切期望,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对政府机关的必然要求,是孔孟之乡基层政治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孔孟之乡执政精英儒学政治文化实践的结晶。“马上就办”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马上”,一个是“办”。
什么是“马上”?“马上”就是勇决和刚断,勇决和刚断的前提就是“明”,所谓明辨是非,“明”就是“知”,深厚的人文修养和科学水平。只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才能透彻人情事理,只有较高的科学水平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发展情态;只有透彻人情事理,才能迅速找到解决各种矛盾的办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只有正确判断事物的发展情态,才能迅速找到科学合理的决策措施,不会陷于盲目决策。“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多次谈到“敏于事”“敏于行”,“敏于事”“敏于行”就是“马上就办”,“马上就办”是君子修养的重要组成成分。“办”就是“勇”,就是行,就是实施。看得再清楚,想的办法再好,不去做,不勇于付诸实施,等于零。
儒学中有一个概念就是“刚明”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刚明之德。善于分析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勇于执行合理的决策,就是“刚明”之德;譬如善于识别贤德,识别到贤德,并敢于任用贤德,就是“刚明”之德。“刚明”之德,具体地说,就是“马上就办”!封建时期,儒家思想者都希望自己遇到刚明之君,就在于刚明之君善于决断,敢于任用。只有得遇刚明之君,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孔子的两个故事:“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孔夫子在处理家事而已,实际上这两个章句是在通过夫子处理家事,反映圣人识人用人的才能。公冶长曾经身陷囹圄,一般人认为入狱之人不是好人,而孔子不以俗人之见定人是非好坏,他深知公冶身陷囹圄非其罪,这是孔子从根本上察识贤者的品德。《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玉器上的污点,可以磨去,人说出话的毛病,却不能抹去。南容读到这句话,再三重复地吟读。孔子从这个小的细节,察识到南容可贵的品质。既然识察到二人之贤,孔夫子便将已到婚龄的女儿和侄女嫁给他们,这便是敢于任贤,敢于用贤。
嫁女,是一个家庭用人所必察也;君之用臣,抑或组织用人,如果把事业看得和自己家庭一样重要的话,和选婿又有什么不同呢?嫁女,是齐家;用臣,是治国。季桓子用孔子数年而鲁国大治,如果孔子没有高超的识人之术和刚明的用人之法,又怎么能做到呢?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识才之能,用贤之决。可见,孔子就是一位真正“马上就办”的力行者。
鲁国一些为政者不能“马上就办”,孔子就给予严厉批评:“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有人推荐柳下惠,于是臧文仲请教柳下惠,最终用柳下惠之计使齐国退兵。臧文仲知道柳下惠贤德,却只任用他一个很小的职务,柳下惠生性耿直,又不事逢迎,为权贵所不容,多次受到黜免,一直到死都不得志。臧文仲既然知道柳下惠贤德,就应该重用他。孔子认为,以柳下惠的贤德,应该和臧文仲并列事君,共同制定实施鲁国的重要决策。然而,臧文仲知贤而不重贤,致使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鲁国决策屡屡失误,国势总是处于消减之中,孔子骂臧文仲是一个窃位者一点也不过分!
孔子弟子中不乏“马上就办”的典范。“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乃孔门大贤,以笃于躬行、勇于为善闻名。子路听到孔夫子讲到一个善德,便急于在生活中印证实践,这便是勇于为善;并且怕还这条善德还没有印证,就又听到孔夫子讲到新的善德。这就是子路,一个在道德上“马上就办”的实践者,一个真正的勇者。孔子评价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通过诉讼一方的言辞形色,就可以把案子搞清楚,这不仅说明子路有极高的断案能力,也反映了他“马上就办”的良好品质。《论语》记载“子路无宿诺”,即把当天应该做完的事情当天做完,从来不会推迟到第二天去做。这些都是子路“马上就办”良好品质的表现。
常人所谓“勇”,未必勇在为善,如果为恶,岂可称之为“勇”?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勇。“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指出,如果“勇而无义”,勇不符合道义,不符合时宜,不符合科学,不符合大局,小者可为一家之祸、一方之祸,大者可酿成一国之祸,甚至天下之祸。“马上就办”要着眼于义,义就是大局,义就是道德,义就是时势,义就是科学。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义字当头,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深层次,要具备高远的境界和视野,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常人往往囿于小利,因小失大;只看眼前,不谋深远。“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看到利益就看看自己得到是否符合道义,见到义不容辞的危难就要“马上就办”,去拯救,甚至可以付出生命。“马上就办”需要自始至终,不是一时一地的激情,才能成就大事业。“子张问政,夫子答之以‘无倦,行之以忠’”,要求我们做事不可好高骛远,不要半途而废,要踏踏实实。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励精图治,“马上就办”,为齐国兴利除弊,一直坚持到自己去世,成就了齐桓公一代伟业。齐桓公、管仲就是君臣携手,“马上就办”,创出宏伟事业的典范。“马上就办”不仅表现在为政处事上,在自我修养方面,《论语》中也有诸多论述。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不能怕改正,要勇于改正,“马上就办”,才能不会给自己和事业造成遗憾和损失。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敢于面对自己,要及时总结、反省,找出自己的错误缺点,“马上就办”,及时改正,及时补救,才能保证自己的威信,才能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