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人们走过济宁城区的竹竿巷,如能沉潜下去,观其形,听其声,嗅其味,摄其神,即可探知到它的理念与个性,领略这里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
名称与实况
旧时,济宁城区商业与手工业繁荣的街道有六条,其长度都在二华里以上,最长的一条达五华里。它们大都毗邻老运河,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由数条首尾相接的街巷组成的。“竹竿巷”即是上述六条商业街中的一条,当然不能例外,它实际包括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自西向东再折向南,依次是纸店街、汉石桥街、纸坊街、竹竿巷、小闸瓮城。因为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当中,竹器店约占40%,于是人们就统称为“竹竿巷”了。
然而,在这里其他行业的店铺仍占多数,它实际上应该是一条百业兴旺的综合性商业街。
位置与特征
竹竿巷位置恰在明代以前的老城东区,从小闸瓮城这一街名可知该处即老城东门内。竹竿巷包涵的五条街巷,西起吉市口,东至顺河清真寺,转折向南,止于小闸桥(今盛泰桥),恰呈曲尺形。其东、北西侧靠近老运河且与其流向平行。河与街巷之间,有诸多与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清平巷等等,全都通到运河岸边的码头。这不仅保障了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灭火,更使我们体察到当年这里的商业、手工业之所以发展繁荣,是和老运河航运紧密相关的。竹竿巷的南侧与西侧,与老城(又名南关)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通连,交通十分方便。
民国建立,铁路通达济宁,这条街又成了城区通向火车站的主干道路。每天自晨至夕,车辆行人熙来攘往。流动商贩肩挑、手提、背负着,他们的梆声、锣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店铺内的嘻笑声、争吵声,作坊内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街上车辆的喇叭声、铃声、赶路声,这诸多声音交织成相当炽热的商贸氛围,其他街道都不能与之比拟。
名称与实况
旧时,济宁城区商业与手工业繁荣的街道有六条,其长度都在二华里以上,最长的一条达五华里。它们大都毗邻老运河,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由数条首尾相接的街巷组成的。“竹竿巷”即是上述六条商业街中的一条,当然不能例外,它实际包括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自西向东再折向南,依次是纸店街、汉石桥街、纸坊街、竹竿巷、小闸瓮城。因为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当中,竹器店约占40%,于是人们就统称为“竹竿巷”了。
然而,在这里其他行业的店铺仍占多数,它实际上应该是一条百业兴旺的综合性商业街。
位置与特征
竹竿巷位置恰在明代以前的老城东区,从小闸瓮城这一街名可知该处即老城东门内。竹竿巷包涵的五条街巷,西起吉市口,东至顺河清真寺,转折向南,止于小闸桥(今盛泰桥),恰呈曲尺形。其东、北西侧靠近老运河且与其流向平行。河与街巷之间,有诸多与之垂直的小巷,如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清平巷等等,全都通到运河岸边的码头。这不仅保障了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灭火,更使我们体察到当年这里的商业、手工业之所以发展繁荣,是和老运河航运紧密相关的。竹竿巷的南侧与西侧,与老城(又名南关)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通连,交通十分方便。
民国建立,铁路通达济宁,这条街又成了城区通向火车站的主干道路。每天自晨至夕,车辆行人熙来攘往。流动商贩肩挑、手提、背负着,他们的梆声、锣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店铺内的嘻笑声、争吵声,作坊内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街上车辆的喇叭声、铃声、赶路声,这诸多声音交织成相当炽热的商贸氛围,其他街道都不能与之比拟。
建筑物的结构与布局
竹竿巷总长约二华里余,沿街两侧的店铺大都是2层3至5开间抬梁山式楼房,前出抱厦(卷棚),明柱承托。后出店堂,宽敞明亮。店后院落1至3进不等,布列着居室、作坊、库房、灶房,即所谓“前店后作坊”。建筑用青砖灰瓦,展现了古朴、庄重、浑厚的特征。
街面以条石铺路。街两端建有“坊门”(牐栏门),门楼下的石楣匾镌刻着街名,十分醒目,双扇大形坊门,铺首啣环。由专人管理,入夜关闭,以保安全。其中纸店街、汉石桥、竹竿巷三条街巷的“坊门”,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仍保存完好。此后,扩充街道时,与各家店铺前的抱厦一并拆除了。
竹器行业的发展
竹器制作是济宁城区的主要手工业之一,它是在明、清两代依靠大运河航运通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生产原料(毛篙、光竹、竹枝、大小竹竿等)来自江南诸省,水上运输成本低而又方便。当然,民国时期,就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了。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中期,每年春、秋两季的原料,多达40多节火车皮,由本街区的“聚盛和”“源丰”“同义公”等几家代理行负责承办。同业中经济拮据的店铺,还可先取货,后付钱款。
竹器生产使用的工具如篾刀、尖刀、剜铲、半园凿、锯、刨子、扒模、架、线锤、木马等等,大多由济宁城区铁业红炉和木工制作并不断得到改进,这充分显示了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的事实。
竹器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关系密切,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方面是农业、渔业、运输业、手工业(炸油、磨面、酿造、粉条坊、糕点、中成药等行业)所用的生产工具; 一方面是居民日常生活与休闲娱乐的用品。这些产品大致可分四大类:
鞭条与竹竿类:赶牲畜用的鞭类,有三股条、四股条;船篙,帐竿,竹扁担,竹扫帚,竹筒,竹笆子,家用小竹竿,乃至竹筷、竹签,茶牌,风筝线拐子等。
编织竹器类:大小各式筐、篮、筛,鸡罩,鱼罩,粉罩,豆滤子,打油圈,粉钎子,捕鱼宿笼等。
鸟虫笼子类:各式大小方笼与圆笼,专用的百灵笼、画眉笼、鹌鹑笼,各式捕鸟用的打笼与拉笼,乃至最小型的蝈蝈笼。产品工艺精巧,玲珑剔透,美观大方。
轿床家具类:大小各式竹床、竹椅、竹凳,花轿,喜庆用的仪仗(伞、扇、花棍、裙灯等)。轿、床、椅等产品较木制的轻便,适合山区使用。
当时,竹器行业依托济宁位当鲁南地区水陆交通中心的优势,产品不仅畅销鲁西十多县,部分产品如花轿、喜庆仪仗、床、凳等远销蒙阴、泗水、平邑、费县、临沂等山区。经济收益相当丰厚,那时人们常说的“顺口溜”是“竹器店!竹器店!店面两间,三人干活,且莫偷闲,八口之家,不愁吃穿”。
同业之间,重信守义。旧时同业聚会议事,原在竹竿巷西侧的聚永巷路北的江苏句容会馆内。后因行业发展,人数增多,改在清平巷路东大关帝庙后院的春秋阁前。
百业并举的繁荣商业街
这条街上其他行业的店铺、作坊还是占多数的,约占60%以上。包括百货鞋帽、绸缎布匹、西药中药、文具纸张、雨具夏货、生漆桐油、中西诊所、日用杂货、线香蜡烛、烟具五金、车行表店、白铁制品、木器箩笼、铁涤编织、缫丝制线、儿童玩具、纸烟煤油、车马具,布袋褡子、玻璃饰品、酱园油坊、糕点面食、酒馆饭庄、茶楼棋室、旅社商行、理发淋浴、洗染裁缝,乃至禽鸟、风筝等等,它们与竹器店间隔布列,形成了百业兴旺的景观。当年,人们常说“不用走出竹竿巷,什么东西也不缺,就能生活一辈子”。
上述各行业店铺中,不乏开业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如徽商的“汪云从”烟具五金老店,店标是一件长约4尺的“旱烟担”模型,硕大的白铜烟斗和烟咀,装在方形粗大的乌木烟管的两端,高悬在店堂的云头红木架上,古色古香,周围的金字牌匾衬托着,十分醒目。“合顺”香烛店是回胞开设的,店标是高约5尺的木雕方形蜡烛模型,外涂红漆,金绘盘龙,装在红木烛台上,风格豪迈夸张,配合着古雅的货架、柜台,令人们赞叹不已。“王兴隆”丝线店,古老的制丝工具在店堂内运作,人们倍感时光的流逝。
当然,这里也不乏城区同行业中经营规模大、信誉高、装修华丽、商品齐全、服务周到的大店、名店,如“石恒兴”百货鞋帽店,“崔祥盛”雨具夏货店,“惠生”西药房。其中“隆盛德”玻璃饰品店,门面6间,东西两店,兼裁划门窗玻璃,服务上门。还有“志大”绸布店,“华记”自行车行,“金祥”杂货糕点店,“新世界”理发店,“义和”梳蓖老店。再者“大观园”浴池是当时本市同业中规模最大者,盆池两便,设备新颖,自晨至晚,顾客盈门。特别要指出“唐记”百灵行,它是城区唯一由内蒙古运销百灵鸟的商家,生意数十年不衰。还有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两处名吃,即回族杨印三开设的“五香红烧牛肉店”和沈记“亭子”饭店的油酥火烧和羊肉水饺,真可以说余香犹存。“鲁大”商行,代理省内外客商购销,热情周到的服务,获得了信誉,生意兴隆。
这条街上最大的建筑群,除了保存下来的清真东大寺,当年还有浙江会馆,坐落纸坊街东首路北,建于明代。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伴随着社会变革与动荡乃至城市建设重心转移,这里逐渐冷落。店铺多被合并、迁移、停业或改为街道小工厂,店面房大多改为居室,或因年久失修拆除改建,昔日的商业文化风致已基本消失了。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旧城改造中,这一区域已建成西式楼房林立的新时代商业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