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古代称作泗水,其名称由来已久。为什么叫“泗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泉),因以为名。”明代万历年间泗水知县尤应鲁说的更明白:“水出山下,四泉同发,故曰泗水。”这四道泉是泉林泉群中的主要名泉,即响水泉、趵突泉、洗钵泉、红石泉,至今喷涌不息。清乾隆帝《泉上六咏》之一《泉源》诗曰:四泉流作泗河源,乳窦灵根今古翻。混混从无舍昼夜,是之取尔子舆言。“泗”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这个字显然是为了命名这条河而产生和存在的。商代甲骨文中称泗水为“池水”;《山海经》中有“空桑之山(指泗水、曲阜南部山区),北临食水。”“池水”、“食水”即是古代汉字还没有普及时对泗水的称谓(讹音、谐音)。
泗河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抗洪救灾的主战场。
据考证,泗河成因上受中生代(距今2.25-0.7亿年)断陷盆地控制,河道基本沿泗水单断凹陷南缘(即郓城断层)及曲阜凹陷西缘延伸而南。其流程,《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泗水出鲁东北,而南,西南过湖陵西,而东南注东海。”张华《博物志》说:“泗出陪尾。”即今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的泉林。郦道元《水经注》也说“泗源陪尾”。具体地讲,就是泗河发源于泉林陪尾山下的四道名泉,自东向西,由泗水流经曲阜到兖州滋阳山(古瑕丘)以北而东南流,经汉平阳县(邹城平阳)西、高平县(微山两城)西、湖陵县城(微山程子庙)南、留城(今微山湖里)南、向东南经澎城(徐州)、下邳、涟水,流入东海。苏北的泗水郡(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泗洪县、泗水亭等皆因泗水而得名,位于淮河入海主干道的泗阳县(淮阴西),至今还以“泗阳”的名字与“淮阴”相对应表达着导淮入泗的古老迹象。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天禧三年(1019),虽有小的摆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历史上,泗水曾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元代建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转向北方。为军需民用、南粮北调,如仍旧走隋唐、宋代运河老路线,还需继续偏离华东向西(开封)绕一个大弯。因此有必要直穿山东、路经济宁、东平开辟一条新运道。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征调民夫,开挖南起任城(济宁)、北至须城(东平)安山的济州河,沟通了泗水和大清河(济水故道)之间的航运。从此,江南漕船可直接由淮河入泗,经济州河到大清河,再入海运至天津,然后过御河到通县转北京。元至元二十年(1283),济州河(济宁至东平安山运河)开通,鲁桥以下泗河段成为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泗运合一。
关于黄河侵泗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河决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河溢通泗”。《史记·河渠书》又记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决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大野泽),通于泗淮。”一直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黄河注泗入淮长达23年之久。从此泗、淮受黄河作用的淤塞史不绝书。特别到了南宋时期,泗、淮成了黄河大规模南泛入海的溜道。从《宋史·高宗本纪》南宋建炎二年(1128)“杜冲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到光宗绍熙五年(1194)黄河大决阳武为止,历时66年,使黄河全河南徙并长期流经泗、淮。明洪武元年(1368)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南阳以下泗河段又成为泗、运、黄三合一形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决原武黑羊山,南流入淮,又由“曹州、郓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明史·河渠志》),抬高了河床,阻塞了漕运。20年后,明永乐九年(1411)不得不重开会通河,鲁桥以下段仍借用泗河,直至隆庆元年(1567)漕运新河掘成为止,历时157年。这一个半世纪岁月,正是黄河决口泛滥频繁的阶段,仅史书记载大的决口就达20多次,其中淤塞南四湖段运道达16次之多。
南四湖位于济宁南部苏鲁交界处,处在泗水流域腹部,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湖泊串连而成。习惯上统称微山湖。此处古代是泗河河道,后来由于黄河长期夺泗夺淮入海,淤垫抬高了徐州以下泗河河床,致使泗河及其东部山水失去出路,逐渐囤积在这片湖盆洼地里。加之当时有意利用洪水,筑堤拦蓄,利用黄河、泗河、济水等水补济运河水道等人为因素,加速了积水面积的扩大。到了明朝末年,若干面积不等的水塘小湖连成一片,南四湖才基本形成,迄今只有400余年。标志着古鲁及苏北地区几千年存在发展的泗水骨干水系,演变成为了以运河为骨干、以南四湖为中心的淮河流域水系。在这个大的变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黄河。
至此,本来形态稳固,独流入海的古泗水,由于下游被黄河所夺,中游被黄河所逼,加上水运交通的人为因素,只得保持东部半壁江山,剩下上半截的河源(泉林)到济宁鲁桥入湖的一段河道,最终成为微山湖的一条支流。这就是今天的泗河。
天地轮回,沧海桑田。在古代,洪水泛滥,河流改道,甚至相互挤占是常有的事情。今天的泗河仍然东纳洙水,碧波清澈,旖旎靓丽,姿态祥和,在绿树浓荫的陪伴下,哺育和滋润着两岸的人民,由东向西再向南,昼夜不停地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