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与人说及家住济宁东门大街时,就想起《诗经》中的句子来: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令我的居处平添一份诗意和一份古意。
东门大街自东来,向南的第一个路口叫“眼药胡同”,胡同有一百多米,我家就位于这小胡同的南端。“眼药胡同”名称的由来,还有着一段极为传奇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前,这小胡同里住着一对父女,老汉名叫王敬吾,以做小买卖为生,聊以糊口。虽极贫穷,却心地善良,常帮助饥寒有难之人。一年冬天的夜晚,天大寒,王敬吾卖东西回来,在街上发现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身上酒气扑鼻,已醉得不省人事。王敬吾顿时发了善心,将老头儿扶至家中,唤女儿烧些汤水。那老头热汤热水下了肚,醒过酒来,甚是感激,对王敬吾作一长揖道:“感谢恩人搭救。在这三九寒天,不是遇到你这样的善人,我怕是没命了”。王敬吾答道:“不要客气,请问您家住何处,我送您回去。”老头儿说:“我一定报答您的救命之恩,请问您是打算短吃,还是长吃。”王敬吾不解地问:“何为短吃,何为长吃:?”老头拂须一笑:“如果短吃,我送您一些银两;如果长吃,我送您一个药方。”王敬吾说:“我是个穷人,当然是长吃好了。”于是老头取过纸笔,写下一个药方,交与王敬吾,说:“此乃一眼药偏方,可保生计”。话音未落,遂不见矣。
父女甚奇,便照方子配制成眼药,竟获奇效。王敬吾于是弃前生意而专营眼药,声名大震,家境渐至殷实,于是人们把这条小胡同称作“眼药胡同”。邻居的老住户称,过去这里有一大门面,挂“王敬吾眼药店”的招牌。
“眼药胡同”往南,一片低檐红瓦掩映在乔木绿叶之间,一个个独门小院纵横挤挨,错落有致,这片老房宅在高楼环立中犹如一个平静的小村庄。我常站在自家露天的阳台上欣赏它,领略藏于闹市深处的那份乡村古风的静谧。闲暇时,有意到那里转转,过小街,穿陋巷,感受一下过去的小胡同,那种窄处二人相向而行须侧身的曲折偏狭的胡同,还有已显破敝的旧式门楼,置身其中,恍如另一天地,有一种访故探幽的感觉,眼前事暂抛脑后,别有一番趣味。有时也带朋友一游,朋友亦有同感,称是我的一发现。
如今这里的住户也和“眼药胡同”原来的老住户一样,多做一些小生意、小手艺,平时在胡同里常看到放置的烧饼炉子、甏肉干饭车子、馄饨挑子等,还有开家庭旅店的。这片巴掌大的地方,竟有三个街,分别名曰:汉石桥街、肖家胡同、米家井巷。
再往南则是冯家大院街。著名的古代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就把这里作为故事的重心记述了一段感人奇事。
新的城市规划将把这一带建成大型绿地广场,东门大街、眼药胡同、汉石桥街、肖家胡同、冯家大院街都将荡然无存,痕迹难觅了。几年后,再来此地,“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于我定会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