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类型可以豫东南地区的湖沼为代表。因地处黄河下游的上段,距历次决口较近,决后泥沙首先在这一带停滞,所以淤浅较快。上面提到的圃田泽,在宋代已经有了许多沙滩被垦为农田,因为是调节汴河流量的水库,故而北宋政府对圃田泽淤浅十分关注。①金代开始汴河淤废,黄河南岸也修了堤防,圃田泽洼地来水减弱,渐被辟为农田。元明时黄河曾多次夺贾鲁河、颍河入淮,郑州、中牟间洼地又成为大河倾注之处,再度积成大片浅水陂塘。明万历时(1573—1619),中牟县境内原圃田泽洼地有陂塘一百五十余年,大的周围二十里,小的二三里,秋汛时一片汪洋。②事后水退沙留,淤高的湖滩被垦为田,唯洼地中心仍有积水。清乾隆时分为东西二泽,周围尚有不少陂塘。③晚清以后随着农垦的扩展,东西泽最终也被垦为耕地。其他如河南商丘东北的孟诸译、蒙泽,山东定陶东北的菏泽,鄄城南的雷夏泽,开封附近的逢泽、好草陂、雾泽陂、西贾陂④,江苏丰县的丰西泽,都是由干黄河的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卷94《河渠四·汴河下》。
②(明)陈幼学:《河工申文节略》,见同治《中牟县志》卷9《艺文》。
③乾隆《郑州志》卷3《舆地志》。
④《宋史》卷95《河渠志五·河北诸水》。
泛,所讨之处,“使陂泺悉为陆地”①。先后都在地面上消失了。
据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定陶故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毁于1331年黄河洪水。今在地下五米发现了故城东南城角的旧砖,在今地下八米处发现了602年建立的寺院塔基②。在定陶故城东南的菏泽的湮废由此可以想见。今开封城在历史上曾七次被洪水所淹没。宋代所建的铁塔原在一座名为夷山的土丘上,如今连塔基全埋地下。元代所建延庆观门已一半被埋入地下。前些年在开封市内某中学挖洞时,在地下三四米处发现明代房顶,城内地下二三米处发现清代地基。有人估计宋代开封城地面约在今地下十米左右③。开封地面淤高如此,在其附近的逢泽的消失,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今商丘县城建于1511年,现在城门还不到一人高度。门外高坡竟高出城内地面五米。这是当黄河洪水来时紧闭城门,城外地面淤高的结果。④其附近孟诸泽、蒙泽的淤平是势所必然的。其他如河南西华、扶沟道上,路旁墓碑只见顶部,沉积厚度达三米;尉氏县南门,现代沉积在二米以上,城门被淤封。这都是1938年花园口决后成为黄泛区时淤积的。⑤因而豫西山地以东平原上的 湖泊,以及淮北平原上颍、涡、睢诸水间一些湖沼都遭到同样的命运。同样的例子极多,不能备述。总之由于黄河长期南泛,携带淤泥将地面普遍淤高,原有湖沼洼地均为平陆。
第二种类型可以鲁西南北平原上的巨野泽和山东运河济宁以北的北五湖为代表。巨野泽,一名大野泽,历史上与黄河变迁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地处山东丘陵西侧、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汉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于巨野泽,“吾山(即今鱼山)平兮巨野溢”,⑥巨野泽水面当有扩展。《水经注》时为一漭漭巨浸,“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⑦唐代后期《元和郡县志》载泽面东西达百里,南北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
②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堆积与侵蚀》,《河山集二》,三联书店1981年版。
③笔者1977年实地调查时,开封市博物馆同志告知。
④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堆积与侵蚀》,《河山集二》,三联书店1981年版。
⑤黄孝夔、汪安球:《黄泛区土壤地理》,载《地理学报》1954年第3期。
⑥《汉书》卷29《沟洫志》,汉武帝瓠子河歌。
⑦《水经·济水注》。
百里。以后因巨野泽主要水源济水的枯断,南面的岸线内缩,10世纪初以来河水曾多次从浚、滑一带决入鲁西南的曹、濮、单、郓州地区,巨野泽的西南部因受黄河泥沙的淤高,湖区向北面相对低洼处推移。公元944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黄河在滑州决口,侵入汴、曹、濮、单、郓五洲之地,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梁山原在巨野泽北岸的陆地上,因巨野泽南部淤高,梁山周围相对低洼,故洪水来时即蓄集于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梁山泊。①宋代天禧三年(1019)、熙宁十年(1077)两次河决,都从澶(今河南濮阳市)、滑东注梁山泊,湖面不断扩大,“绵亘数百里”②。但河徏沙留,宋代中叶人们已经指出梁山泊淤淀的事实。③金代黄河逐渐南摆,梁山泊水退,泥沙淤出的滩地被附近居民所开垦。大定二十年(1180)以后金朝政府曾遣使招徕流民,在梁山泊安置屯田。④可见已有一片湖面淤成平地。明昌年间(1190—1195)为处置黄河的洪水,曾有决河入梁山泊之议,因湖面缩小、蓄水不多而作罢。⑤元时黄河多次决入,“有复巨野、梁山之意”⑥梁山泊又被扩展成为“量深恣包藏”,“碧阔渺无津”的汪洋巨浸。⑦元末河决白茅,“水势北侵安山”⑧。安山在梁山之北,可见由于梁山泊湖底淤高,水体又向北推移。但至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是一大片浅水洼地,曾考虑作为黄河北决的滞洪区。⑨自弘治年间(1488—1505)刘大夏筑太行堤后,黄河多南决入淮,梁山泊来水短缺,湖床涸露。清康熙时梁山周围全成平陆,“村落比密,塍畴交错。居人以桔槔灌禾,一溪一泉不可得”⑩桑田之变,无甚于此者。梁山泊淤高后,放水下游北折由长直沟水入大清河。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下游壅水形成东平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五代史》卷82《晋少帝纪二》;(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9,引《谷山笔麈》。
②《宋史》卷468《杨戬传》。
③《宋史》卷95《河渠志五·河北诸水》,黄廉言:“梁山、张泽二泺,十数年淤淀,每年泛浸近城民田”。
④《金史》卷47《食货志二》。
⑤《金史》卷27《河渠志·黄河》。
⑥《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
⑦(元)袁桷:《清峪集·过梁山泊》。
⑧《元史》卷65《河渠志三·黄河》。
#p#副标题#e#⑨《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景泰四年徐贞明治河三策。
⑩(清)曹玉珂《过梁山记》,见康熙《寿张县志》卷8《艺文》。
北五湖形成于明永乐初,即15世纪初。最北的安山湖,系元末梁山泊湖水下移至安山以东洼地而形成的湖沼。“湖形如盆碟,高下不相悬。”①明初重修会通河,围湖筑堤,以为水柜。南旺以北至卫河的一段运河,“全赖安山一湖以济运”②,地位十分重要。南旺湖是明永乐九年(1411)重修会通河时,听从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引汶水注入南旺高地,围地束水成湖。南旺地势高亢,汶水在此分流南北济运,因运河中贯,将湖分成东西二部分,西湖称南旺湖或南旺西湖,东湖又为汶水划分为南北二部,北部称马踏湖,南湖称蜀山湖。最南马场湖是元初开济州河引汶泗水至济州(今山东济宁市)城东会合,环城西南流至城西分水,作为济州河的水柜,形成于分水处的西侧。明初会通河沿线设置的四大水柜,即汶上县境内的南旺湖(包括马踏、蜀山),东平县境内安山湖,济宁境内的马场湖和沛县境内的昭阳湖(见下)。
安山、南旺、马场、马踏、蜀山五湖形成后不久,淤浅之势接踵而来。安山湖潴汇时周围约一百余里。⑧明中叶许民佃种。弘治十三年(1500)勘查时,滩地为民垦占,湖区周围止八十里。④以后东平县民以湖地“投献德府,隐占地亩”,故嘉靖年间,湖周回虽有七十三里,而平水时中心水域仅止十余里。⑤隆庆四年(1570)时明政府为增加租税收入,竟决定将济汶以北各湖田,“宣募民田”⑥。至万历三年(1575)再次丈量时,湖面高亢处被垦为田地有七百七十余顷,而低卑处可作水柜的仅四百余顷,2/3被垦为田。至万历末年满湖成田,禾黍弥望。⑦崇祯末年安山湖已“久化平陆”。⑧清雍正年间曾一度想复安山湖为水柜,重筑湖堤,因测得运河淤高,不能放水入运,且又无水源。“不堪复作水柜”,遂听民耕种,“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4,引常居敬《请复湖地疏》。
②(清)靳辅:《治河方略》卷4。
③(清)靳辅:《治河方略》卷4。
④(明)刘天和:《问水集》卷,闸河诸湖。
⑤(明)刘天和:《问水集》卷,闸河诸湖;(清)周馥:《治水述要》卷2,引《北河续纪》。
⑥(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8,《明穆宗实录》隆庆四年五月乙酉。
⑦(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4,引常居敬《请复湖地疏》。
⑧(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32,引《崇祯长编》。
内遂无隙地”①。北五湖中安山湖淤废得最早。
南旺湖初作水柜时,南旺西湖周93里,马踏湖周34里,蜀山期周65里。②由于汶水含沙量较高,南旺三湖沿边很快淤出浅滩,“率皆侵占耕稼其上”③。但南旺湖是会通河主要水源,对运河通航关系至大。所以明清两代规定每两年大挑一次,每年小挑一次,并三令五申禁民佃种,然而围垦仍在所难免。万历年间勘查时,南旺西湖1/4已为民田,蜀山湖1/9为民田,马踏湖大部分已为官民占田,可柜者无几。④明政府不得不承认现状,在南旺等湖中高下相承之地,筑一束湖水堤,堤内永为水柜,堤外听民耕种。⑤清初沿湖又涨出不少新滩,康熙十七年又划出高亢的280顷为农田。⑥蜀山湖被垦速度较慢,因其在运河之东,作为主要水柜之故。清康熙时周围65里,计地1890余顷,除其中20顷为民田外,其余均可蓄水。⑦清末漕运停止后,南旺西湖和马踏湖全淤为平地。仅蜀山湖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曾培修南旺西湖堤作为滞洪之用。
马场湖是汶、泗二水通过洗、府二河所汇。明代又从冯家坝承受蜀山湖的余水,周围四十里,内有高阜地93顷为民佃种。万历年间责令退田还湖,修堤蓄水。⑧至清初时周回六十里,是南旺高地以南重要水柜。⑨后冯家坝被堵闭,府河又淤浅,泗水入湖不及原来十分之一,湖滩淤出为“官役河混”所侵占。至康熙中叶时湖区“尽成民田”⑩。总之,至清末北五湖中除蜀山湖外,都废为低洼的平地。来水缺乏和泥沙淤积是其主要原因,而人为垦种加速了淤废的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4。
②万历《汶上县志》卷2《方域志》山川。
③(明)刘天和:《问水集》卷2,闸河诸湖。
④(明)万恭:《治水筌蹄》。
⑤(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46,《山东全河备考》。
⑥康熙《汶上县志》卷3《政纪志》。
⑦(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2,蜀山湖。
⑧(明)常居敬:《钦奉敕谕查理漕河疏》,《河防一览》卷14引。
⑨(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2,马场湖、同卷引《济宁州志》。
⑩(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1,金口闸。
第三种类型可以山东苏北南四湖为代表。南四湖北起济宁市以南小口门,南至徐州市以北的蔺家坝,南北长约一百一十公里,水面面积在南阳湖水位为34公尺时,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其中以微山湖面积最大,约五百余平方公里。四湖的东西宽度,在南阳镇附近最狭,仅3公里,微山湖最宽处则达23公里。①
昭阳湖在南四湖中出现最早,元时称为山阳湖或刁阳湖。②它是由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泗水下游的洪水,在古泗水以东、山东丘陵西侧之间洼地聚积而成湖。明初济宁以南只有昭阳湖,为四大水柜之一。成化年间开永通河将南旺西湖的水引往东南流,至鱼台县东北南阳闸北入运,积水成为南阳湖。开始时并不大,以后由于泗水下游三角洲的延伸,南阳湖水不能顺利排入昭阳湖,遂使湖面不断向北扩展。隆庆元年(1567)开南阳新河成,运道改经南阳湖东出,经昭阳湖东岸南下,于是在南阳湖以东运河东岸独山坡下的低洼处,阻截了来自东面的诸山水而形成独山湖。昭阳湖也由于运河的改道,从原为运河东岸的水柜,变成运河西岸的水壑,承受了洪峰来时运河溢出的余水和西南黄河决来的洪水,湖区不断扩大。清乾隆年间周围扩展至180里。③
#p#副标题#e#微山湖区在明朝万历以前,只存在一些零星小湖,有郗山、赤山、微山、吕孟、张庄等名,是由黄河决运而东,在运河东岸低洼处蓄积而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修洳河成。运道东移经微山之东,这些小湖被隔在新道之西。运东山洪暴发,通过沿运闸门宣泄于此;西面黄河东决时,洪水以此为壑;再加上南四湖北高南低,南阳等湖涨水时也下泄到这里。这三股水源汇集的结果,使这些小湖泊连成一片,总称微山湖。北接昭阳湖,南以徐州东北至韩庄之间丘陵地带为限,周围百余里,凡郓城、嘉祥、巨野、鱼台、金乡、城武、曹州、定陶、寿张、阳谷、曹、单各州县之沥水皆汇于此,成为兖、徐问一茫茫巨浸。④由于下泄道浅狭,而黄河又不断决人,微山湖水位不断上升。古代高平、湖陆、广戚等土地全被沦为泽国。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任美锷、李海晨、宋家泰:《山东苏北南四湖区域的地理概貌》,载《地理学报》1954年第2期。
②(元)于钦:《齐乘》卷2。
③(清)陆燿:《山东运河备览》卷4,昭阳湖。
④(清)靳辅:《治河方略》卷4。
后古泗水淤平,微山湖区则成为鲁西南最低洼的地区。微山湖水位抬高以后,又反过来影响到南阳、独山、昭阳等湖的下泄,于是南四湖水位普遍抬高。清末民初时,南阳湖低水位时面积54平方公里,独山湖占190平方公里,昭阳湖有165平方公里,微山湖有480方公里,共计近900平方公里。①因同时也受到泥沙不断的淤积,故湖水很浅。最深处在微山岛以南,水深亦仅3公尺左右,南阳湖和独山湖湖心最深也不过1.5公尺左右。四湖的大部分水深一般不足1公尺,或仅0.5公尺,还有一部分湖南水生植物丛生。②故而大水时极易漫溢,成为近代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淮平原东南部的洪泽湖的形成与黄河变迁的关系最大。洪泽湖区在宋代以前存在着一些零星湖泊,如白水陂、破釜塘等,是人工利用洼地修筑进行灌溉的小陂塘。③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起初分经颍、涡、浍等河,泥沙分散,堆积在淮河干流上的不多。明代后期经潘季驯治理,两岸大修堤防,黄河固定在今废黄河道上,全河至淮阴夺淮人海。淮河以下河道迅速淤高,淮水下游受阻后东溢,将原来的零星小湖和洼地连成一片,遂形成了洪泽湖。大约在隆庆、万历年问在洪泽湖东岸修筑高家堰。④一则为防止洪泽湖水决入里下河地区,二则为抬高洪泽湖水位,以达到“蓄清刷黄”的目的。以后高家堰越筑越高,洪泽湖只能向西、北二面扩展。向西扩展的最严重的结果是1680年(康熙十九年)泗州城的沦没。泗州城原与今盱眙县隔淮相对,至此已成一汪洋。向北扩展的结果,使今溧河、安河、成子三大洼地与洪泽湖连成一片。清康熙前期洪泽湖周围三百余里,湖面高于黄河水面,经常保持5尺~6尺。⑤乾隆时汛期往往达到10尺~14尺。⑥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改道经山东至利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武同举:《两轩剩语·会勘江北运河日记》。
②任美锷、李海晨、宋家泰:《山东苏北南四湖区域的地理概貌》,载《地理学报》1954年第2期。
③《太平寰宇记》卷124,楚州宝应县。
④(明)潘季驯:《河防一览》谓高家堰为永乐年间陈碹所筑。然陈碹《神道碑》及《明史》卷153《陈瑄传》均无修高家堰的记载。故有人以为此说不足据。应筑于隆、万间。见郭树:《洪泽湖两百年水位》,载水电科学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水利水电出版社1982年版。
⑤(清)靳辅:《治河方略》卷2,《高家堰》。
⑥(清)康基田:《河堰纪闻》卷26,乾隆三十四年五月条。
入海,洪泽湖北部湖面逐渐淤出陆地,水线内缩三十余里。①今天洪泽湖最高洪水位时面积约为378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一百三十多亿立方米,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此外,由于洪泽湖基准面的抬高,淮河上游坡度减缓,各支流人淮的水流受阻,汛期往往倒灌,溢于两岸,形成许多河口洼地湖沼。如北岸北淝河因下游不顺,河身弯曲,“一遇霖潦,即苦泛滥,倘淮淝并涨,两岸田庐尽为泽国”②。今茨河、北淝河、浍河、沱河下游的一些湖泊如殷家湖、沱湖、天井湖、香涧湖等,都是20世纪以来,因此而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武同举:《淮系年表·全淮水道编》。
②武同举:《淮系年表·全淮水道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