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末期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到隋唐宋以长安、洛阳为中轴东南通余杭、东北通涿郡的大运河,再到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这条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又最富生命力的运河,已经走过了2400多年的历程。沐着初冬的阳光,我们去汶上县寻找两个人———工部尚书宋礼和普通农人白英──就是他们在500多年前治理运河时创建了堪称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站在堙没已久的古运河旧河道上,沉重的灵肉仿佛又羽化为一条轻灵的鱼,从古运河游进当今的运河,去领略历史与当代命脉中那博大的潮汐。
虽然曾经的运河已经改道,四个湖泊更是不见了踪影,但是我们却被一个水味十足而又漂亮的中都吸引了。走在汶上县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地变绿了,路变宽了,水变清了,楼变高了,城变靓了。昔日已成臭气的“三片水”,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汶上县城的“三片水”过去已成死水腐水,难闻的气味影响着县城居民的生活质量,难看的样子也影响着城市的市容,更与曾经的“运河明珠”太不相称。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该县今年投资400万元实施二期治理,铺设顶管引泉河水入“三片水”,安装音乐灯光喷泉三组,让本来的死水腐水变成了清亮亮的活水碧水,也让尘土飞扬的县城变成了灵动着风情韵味的水城。去年,总投资5728万元的汶上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城区新铺设截污管网13.5公里。
今年县财政投入资金1509万元,重点加强城市道路绿化美化,先后完成了环城北路中段、中都大街南一环至二环段、新世纪大道立体绿化美化,全面完成了城区11条主要街道行道树栽植和补植,城市地标景观工程正在施工。目前,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81.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8平方米。郭楼、白石、次丘、刘楼、杨店等乡镇完成了驻地街道的绿化,新增绿地面积20000平方米。康驿、郭仓、南站等乡镇结合国道的拓宽改造,完成了镇驻地的绿化亮化工作,全县完成造林2.4万亩,巩固发育苗木花卉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45公里,汶上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从这水味与靓丽之中,我们不是可以依稀感到当年那条运河流过时的岁月吗?
“运河水脊”的记忆
运河又是人的运河,流动着人的汗水与智慧、追求与向往。而那个民间的水利学家白英,就是这“人”的代表了。
京杭大运河曾经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主动脉。她蜿蜒一千七百余公里,如穿珍珠一般把大江南北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城市连接起来,而我市汶上县境内的运河水利工程,当是这些珍珠中最为璀璨的一颗,它在大运河的500多年航运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世纪初,当美国水利专家方维因在考察了汶上境内的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之后,站在有着“运河水脊”之称的南旺分水坝前感慨万分:“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流传在民间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汶上段水利工程,为古运河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行走在古老的运河故道,脚下踩着厚厚的沙土,感觉轻柔而又松软,早已干涸的河床里已经寻觅不到运河河水涌动、细浪逶迤的踪迹。对于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和水路空交通极其便利时代的现代人来说,很难想像当年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主动脉给那个时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南粮北运”,大运河就像一条流动着的“输血管”,将江淮米粮源源不断输送到北京。然而频频决口的黄河以及河水裹携而来的泥沙让阻断了京杭大运河畅通———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决口,河水泛滥,元代开凿的大运河淤塞200余公里,从济宁至临清段“舟不可行”,南北水路交通完全阻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沟通漕运更是成了当务之急。明永乐九年(1411),明朝廷准许济宁同知潘书正的奏请,派工部尚书宋礼征调民夫30万人前往山东治理运河。
治河之初,宋礼进行实地勘测后,从袁家口左徙十公里开新运河至寿张沙湾接旧河,引汶河之水入洸河、用洸河与泗河里的水流入济宁运河。然而位于济宁之北的南旺为“水之脊”,是全运河的制高点,地面海拔高39米,往北高出临清30米,往南高出沽头将近40米。“南旺视济宁地,尚与太白楼岑齐……”而济州河是在城坝遏汶水入洸河,途流济宁会源闸再分水南北,这样从济宁往北到南旺的一段运河是倒坡引水,根本无法济运。宋礼微服私访之际,在汶上彩山之阳遇到了年近50的民间水利专家、当地的“老人”(相当于乡镇百姓公举的协助地方官进行行政管理的长者)白英。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熟悉汶上周边地形地貌的白英提出了“引汶济运”的方案,从汶河戴村附近新开一条蜿蜒40多公里长的南北小汶河至南旺,又在汶水下游修建戴村筑坝,遏截汶水沿新开的小汶河到南旺分水。为防止枯水季节水源不足,又新开了一条小泉河,将泉水引至南旺分流;在南旺运河西岸正对小汶河的入口处修建了五十米的石鲅岸,在此处的河底部修建了一个像鱼嘴形状的“石鲅”,使引来的水南北分流,这才有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据说曾经有人在汶水入运口的上游把十根秫秸棒同时扔到水里,果然是七根向北,三根向南。为控制水流,他们又在南旺的南北分别修建了节制石闸,并将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马场湖改造为蓄放自如的“水柜”,作为枯水期的备用水源。
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改变了元代济宁分水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大运河流经鲁西南水脊的通航问题,开创了大运河航运史上的新纪元。在此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京杭大运河波光粼粼,帆影点点,年漕运达400万石粮米,水运量达到高峰。
风采有望重现
从今天的汶上县街头,整洁、宽阔的环城街道,随处可见的草坪、杨树林,仍然能依稀感受到运河曾经留下的痕迹。位于汶上南部的南旺镇,像所有运河沿岸的城镇一样,房屋都是依河而建。只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已随着岁月的侵蚀,失去了往日的风貌。南旺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大运河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而如今,龙王庙前的运河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当年用来分水的石鲅,早已不见踪影。
运河曾经给我们带来过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运河水也哺育了沿岸十几个省市的一代又一代的百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的运河并没有完全淡出我们的视线。在我市2005至2020年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汶上的南旺分水龙王庙被列为了重点区段。它作为被国家文物局列为“415”文物保护项目库的运河遗址,有望在将来恢复原貌。人们当然不会忘记那个被称作世界水利史上奇迹、并直接决定了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崛起与繁盛的汶上南旺水利分水工程。在规划中,我市将在汶上南旺水利工程遗址附近建立运河通航纪念碑,结合纪念碑建运河历史展厅,以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等多种形式讲述大运河开凿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开挖千年的大运河终得以全线贯通;根据历史记载恢复部分南旺水利工程,由大运河凿渠引水至南旺,重建分水口,恢复南北二闸、斗门、戴村坝、汉河鱼嘴、蜀山湖等水利工程原貌,向人们模拟展示引汶济运工程;并利用现代科技以缩小比例模型制造南旺水利工程模型,再现运河断水、船只停航、汶水开闸、运河涨水通航的全过程。在南旺龙王庙原址的基础上恢复龙王庙建筑群,重现水神祭拜、龙王祭拜、禹王祭拜、民俗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况;建华夏水利史展厅,全面展示大禹治水、运河开凿、黄河治理等等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杭大运河的交通职能逐渐衰落,一些与运河相关的景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啸声震天,波浪翻滚的景象,已经湮灭在岁月的更替之中。即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其航运功能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应仅成为一个历史的标记,更要继续发挥它的“水”的作用,充分做好做足它的水文章,如发挥她的灌溉、养殖、旅游等一些实用的功能,让大运河重新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大运河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扬。
当然,大运河作为经济生活的一个载体,对于她的开发和遗产保护,当有着慎之又慎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但也不能仅停留在设想的阶段,而是应当行动起来。沿运河城市的运河文章正作的红红火火,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也已经开馆了,而我们的现实与运河开发的远景规划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做大咱们的运河文章,则是我们每一个关心运河、关爱运河的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白英,曾经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后来者,我们当然应当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运河文章的崭新篇章。在这个宏大的“崭新篇章”中,不仅有着保护与开拓、继承与创造,还应当有着对于人才的发现、重视、使用与关爱,这是千年运河的启示,也是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