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书的最好归宿不是国家博物馆,而应该专门营建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
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项目组委会负责人张丁日前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历代文物,百封家书的收藏远不足以展现家书独有的魅力与价值。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专门营建一座“中国家书博物馆”。
抢救民间家书工程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自2005年4月10日启动以来,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目前已征集家书四万余封。
张丁说,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纸张等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而家书属于手稿之类。
2006年5月24日,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了首批80封家书。这是民间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
张丁告诉记者,已征集到的四万余封家书只是九牛一毛。他引用知名学者张颐武的话说,“抢救家书是和时间赛跑的工作,抢救的速度一定要超过消亡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