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身体健全的正常人来说,孝亲敬老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对于济宁市微山县昭阳街道西万三村的张延波来说,却是一条并不寻常的艰难之路。
张延波自幼残疾,患有腰椎膨出,压迫了神经,腿脚不便,早已成年的他因无法干体力活,养活家的重担便落在了父亲的肩上。熟料,2007年父亲突然晕倒,打乱了家里的生活。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张父患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父亲住院20多天,张延波一点也不敢懈怠,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母亲心疼儿子,要他回家休息,但他担心多病的母亲受累,就佯装离开,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休息后又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出院时,医生告诉张延波,张父身体状况不佳,不能再干体力活了。从此,这个家庭的重担就由张延波担负了下来。
但他是个残疾人呀,不服输的他,为担起家庭这份重负,便开始了各种尝试,不畏艰辛地学习着各种谋生路子。27岁那年,张延波在同村的一个理发师那里学习理发,学成后,自己开了一间小理发店,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也能基本解决家庭日常开销及父母的基本医药费用,一家人其乐融融。张延波很是满足:“虽然没娶上媳妇,但能挣钱养活家了,心里很知足。”可是,祸不单行。2014年初春,母亲忽然感觉恶心,并伴随着头晕,到县医院检查后得知是肺癌晚期,这个噩耗一下子狠狠撞击了张延波的心,生活的残酷让他瞬间无法接受。可是,父亲身子弱,还在家疗养,他必须打起精神来照顾母亲,也成了母亲身边唯一的依靠。医生说没法治疗了,还是回家吧,张延波不同意,还是要让母亲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母亲住院期间,张延波强颜欢笑,给母亲讲笑话,做好吃的,尽自己所能满足母亲的要求。他的一言一行感动着母亲,也感动着医院的医护人员,“有一次,母亲说想吃樱桃,他拖着残疾的腿,走了7家商店才买到樱桃。”
母亲出院后,张延波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既要理发挣钱养家,还要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吃饱穿暖。母亲病痛厉害无法入眠,张延波就寸步不离地在床前伺候,一会儿给母亲聊天,一会儿喂母亲喝水,一会儿帮母亲翻身,通常一熬就是好几个通宵不休息。有一次,母亲疼痛难忍大声呻吟着,张延波一边流泪一边在床边守护者母亲,他用双手握着母亲的双手,疼痛中的母亲到处乱抓,把张延波的手都抓破了,为了给母亲减轻疼痛,张延波咬着牙强忍着,等母亲平静下来,张延波的手已经被母亲抓的血肉模糊,“我的生命都是母亲给的,这点疼痛能算什么。”当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张延波平静地说。因照顾母亲过度劳累,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理发时最多只能站半个小时,生意也不如从前。后来,父母越来越离不开人照顾,他决定关了理发店,专心在家照顾父母,陪伴左右。可好景不长,两个月后母亲去世了,一心想要孝顺父母的他心里五味杂陈。
母亲的去世,让他更加珍惜与父亲的相处。“即便行动不便,挣钱再难,我也要把父亲照顾好,这是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他的话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简简单单,却掷地有声,让人感觉到一份春日的温暖。父亲爱喝稀饭,张延波无论再忙也要一日三餐不重样地给父亲熬稀饭并亲手喂给他喝。“没有母亲了,父亲就是我的全部。”张延波给父亲喂完稀饭很欣慰地说,他给父亲整理好衣服,又为他轻轻捶背,与父亲拉着家长里短,说到有趣的地方,父子俩会幸福地笑出声来。“日子虽然紧吧点,只要父亲在身边这个家就还算是完整的,能够每天照顾父亲我就能感觉到家的幸福。”张延波微笑着眼里却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张延波,身残志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迈着艰难的步子,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孝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