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01 第一节、前行学者研究的成果与检讨 01 一、前行学者论述的几种模式 01 二、前行学者论述的几个议题 04 三、对前行学者研究成果的检讨 09 第二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11 一、「诠释阅读」的可能性 11 二、「狂热份子」的现代解码 11 三、新旧时代的对话和中西文化的接轨 13 四、多元视角下的《水浒传》 15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名词界定 17 一、题目释义与研究取向 17 二、论文用词说明 18 三、研究范围 19 第四节、研究方法、章节安排及理论说明 21 一、问题的提出 21 二、研究方法说明 22 三、章节理论运用说明 26 四、章节安排 28 第二章、《水浒传》文化研究的论述基础 31 第一节、传说书写:《水浒》故事的流传发展 31 一、《水浒》故事的历史性 32 二、由历史向文学的转化 34 第二节、研究界域:版本的釐定与选择 39 第三节、虚实之间:看待《水浒》的角度 45 第三章、《水浒传》的伦理析义 49 第一节、论述基础:正义秉性和幸福原则 49 一、「正义」与「义」: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冲突 50 二、幸福国度的基本概念 61 三、小结 68 第二节、《水浒传》的正义论述 69 一、替天行「道」与盗亦有「道」:《水浒传》的特殊正义观 70 二、礼法之辨:《水浒》人物的复仇与正义 82 第三节、从《水浒》人物的幸福观论梁山泊的乌托邦性格 96 一、《水浒》人物的幸福观 96 二、幸福的追寻与困境 103 三、小结 108 第四章、《水浒传》的身体隐喻 109 第一节、论述基础:身体议题的面向 111 一、身体和修养工夫 111 二、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119 第二节、《水浒传》的身体图像 126 一、身体隶属于阶级伦理 127 二、梁山的身分印记 135 第三节、《水浒传》的身体意涵 147 一、身体价值的颠覆 147 二、身体与政体:朝廷机制与《水浒》身体的权力关係 157 第五章、《水浒传》的「杀人」意涵 175 第一节、论述基础:符号的多义性 175 一、德希达的「延异」 175 二、罗兰•巴特的「元语言」 177 三、小结 179 第二节、历史与虚构──「杀人」是一种符号 181 一、「杀人」是一种符号象徵 182 二、「杀人」情节在《水浒传》中的意义与功能 184 三、小结 193 第三节、天理与人欲──「淫妇之死」的重新诠释 194 一、透视淫妇之死 195 二、去人欲 200 三、存天理 209 四、小结 213 第六章、结论 217 第一节、论文的回顾与展望 217 一、论文的回顾 217 二、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220 第二节、《水浒传》的再评价 222 一、是英雄还是盗匪 223 二、《水浒传》的悲剧性 225 三、小结 233 参考书目 235 【附录一】:《水浒传》相关博硕士论文 246 【附录二】:《水浒传》版本概况说明 248 【附录三】:《忠义水浒全书》百零八条好汉落草原因及结局一览表 249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古籍按经史子集排列,并依原着时代先后排序,其馀按作者或译者姓氏笔划排列) 一、水浒文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即袁无涯百二十回本),杨定见改编本,《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10月。 《锺伯敬先生评忠义水浒传》,《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10月。 《容与堂本水浒传》百回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二、古籍: (一)经: 《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1997年8月。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据抱经堂本校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经部,1966年3月。 (二)史: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汉〕班固撰,杨家骆主编:《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97年10月。 〔后晋〕刘昫等撰,杨家骆主编:《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92年5月。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3月。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8月。 〔元〕脱脱等撰,杨家骆主编:《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6月。 〔明〕沉德符撰:《万曆野获编》,据清道光七年姚氏扶荔山房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1月。 〔明〕应檟撰:《大明律释义•刑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据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一年广东布政使司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沉之奇注,洪弘绪订:《大清律集解•刑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子: 〔魏〕王弼等:《老子四书》,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2000年9月。 〔西汉〕列御寇撰,张湛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据铁华馆丛书(为景宋本)。 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月。 李涤生:《荀子集释》,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10月。 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 〔宋〕周敦颐:《通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宋〕周敦颐:《周子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3月。 〔宋〕张载:《张子全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宋〕程颐、程颢:《二程全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月。 〔宋〕朱熹:《朱子大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宋〕朱熹,友枝龙太郎解题:《论语或问》,景正保四年刊本,台北:中文出版社,1977年。 〔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宋〕黄大光:《积善录》,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 〔宋〕洪迈:《夷坚志》,据严久能景宋抄本黄荛圃校旧抄本明抄本明刻本,京都市: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明〕王阳明:《阳明全书》,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子部,1966年3月。 〔明〕钱希言:〈赝籍〉,《戏瑕》,《续修四库全书》,据安徽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周亮工:《书影》,《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六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四)集: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 〔明〕李贽:《焚书》,收入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 〔明〕李贽:《续焚书》,收入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续修四库全书》,据明天启四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集部,1966年3月。 三、今人书籍: (一)外文书(翻译书): 王佩莉译,〔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4月。 王德威译,〔法〕傅柯着:《知识的考掘》,台北:麦田出版社,1993。 王庆中、万育维译,〔英〕Len Doyal and lan Gough着:《人类需求--多面向分析》,台北:洪叶文化事业,2000年1月。 牟宗三译注,〔德〕康德(Kant)着:《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收于牟宗三译注:《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学生书局,2000年5月。 余碧平译,〔法〕雅克•德里达着:《多重立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5月。 李少军、杜丽燕、张虹译,〔美〕罗尔斯着:《正义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沉亨寿译,〔美〕浦安迪着:《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9月。 周昌忠译,〔法〕李维斯陀着:《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台北:时报文化,1998年11月。 孟祥森译,芙兰西丝•高尔芬(Francis Golffing);芭芭拉•高尔芬(Barbara Golffing)着:《现代人论乌托邦》,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11月。 林文琪译,〔英〕Kathryn Woodward编:《认同与差异》,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邱维珍、薛芸如译,〔加〕伊莉莎白•艾宝特着:《独身》,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3月。 邱琼瑶译,威廉•艾温着:《人体圣经》,台北:耶鲁国际文化事业,1998年。 姜静绘译,〔美〕John Briggs、〔英〕F. David Peat着:《乱中求序──浑沌理论的永恆智慧》,台北: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苗力田、徐开来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着:《尼各马科伦理学》,台北:昭明出版,2003年12月。 梁永安译,〔美〕贺佛尔(Eric Hoffer)着:《狂热份子》,台北:立绪文化事业,2004年10月。 许蔷蔷、许绮玲译,〔法〕罗兰‧巴特着:《神话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陈光中等译,史美舍着(Neil J. Smelser):《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杨庸一译,〔奥〕佛洛伊德着:《图腾与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 万怡等译,〔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Franz M. Wuketits)着:《恶为什麽这麽吸引我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刘北成,杨远婴译,〔法〕傅科着:《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刘北成、杨远婴译,〔法〕傅科着:《疯癫与文明》,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刘佳林译,〔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着:《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郑明萱译,〔英〕艾瑞克․霍布斯邦着:《盗匪》,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年。 戴镏龄译,〔英〕扥马斯․莫尔着(Thomas More):《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 韩玉萍译,佐竹靖彦着:《梁山泊--水浒传一○八名豪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 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译,〔德〕鲍吾刚着(Wolfgang Bauer)着:《中国人的幸福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二)中文书: 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10月。 王邦雄:《缘与命》,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王邦雄:《再论缘与命》,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王邦雄:《人人身上一部经典》,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王邦雄:《儒道之间》,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王邦雄:《二十一世纪的儒道》,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王邦雄,《中国哲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2004年3月增订三版。 王邦雄、曾昭旭、杨祖汉:《论语义裡疏解》,台北:鹅湖出版社,1998年10月。 石育良:《怪异世界的建构》,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4月。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9月三版。 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8月。 何心:《水浒研究》,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年5月。 李幼蒸:《文化符号学》,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3月。 李辰冬:《三国水浒与西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 周庆华:《身体权力学》,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5月。 柯庆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万川:《真假虚实--小说的艺术与现实》,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5月。 胡适:《水浒传与红楼梦‧水浒传考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2月。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北:正中书局,2000年10月台二版。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孙述宇:《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9月。 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5月。 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耿云卿:《先秦法律思想与自然法》,台北: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 马幼垣:《水浒论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6月。 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马汉宝:《西洋法律思想论集》,台北:海天出版社,1970年2月。 张金鑑:《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11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据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 澹江大学中文系主编:《侠与中国文化》,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4月。 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陈岸瑛、陆丁:《新乌托邦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傅正玲:《悲壮与苍凉》,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曾仰如:《亚里斯多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3月。 曾昭旭:《论语的人格世界》,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六版。 贺昌群、孙楷第:《元曲研究》,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9月。 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1月。 黄俶成:《施耐庵与水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2月。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4月。 杨适:《伊壁鸠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台北:里仁书局,1987年6月。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4月。 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台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8月。 乐蘅军主编,康来新助编:《中国古典小说论文精选丛刊》(小说类),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85年4月。 乐蘅军:《意志与命运》,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乐蘅军:《古典小说散论》,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9月。 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收于《名家解读水浒传》,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台北:古风出版社,1989年12月。 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10月。 谢冠生、查良鑑编:《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8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9月。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2月。 魏崇新:《说不尽的潘金莲》,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年8月。 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着者研究》,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四、其他: 《剑桥哲学辞典》,台北:猫头鹰出版,2002年9月。 马蹄疾编:《水浒资料彙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月。 五、期刊: 王北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愤–水浒传的一个解读〉,《历史月刊》,第216期,2006年1月。 王邦雄:〈《庄子》心斋「气」观念的诠释问题〉,《澹江中文学报》,14期,2006年6月。 李志宏:〈在天道循环与人事际遇之间–论《水浒传》叙事的后设命题及其话语构成〉,《东华人文学报》,第10期,2007年1月。 李丰楙:〈出身与修行:明代小说谪凡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识–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主〉,《明道文艺》,第334期,2004年1月。 周家岚:〈从接受史角度看晚清知识份子对「水浒传」的三种诠释策略〉,《中华文苑》,第56期,2003年2月。 柯庆明:〈论「悲剧英雄」〉,《文学评论》,第4集,1977年。 马桂花:〈失落的感性与理性--浅谈《水浒传》中的阎婆惜命桉〉,《青海师专学报》,第4期,2001年。 高桂惠:〈水浒故事传播中的江湖与江山--以明.陈忱《水浒后传》的「地景书写」与「场域效应」为主的讨论〉,《东华人文学报》,第10期,2007年1月。 高祯临:〈金圣叹小说戏曲情节美学分析〉,《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47期,2006年7月。 许华峰:〈金圣叹本《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妇人勾搭武二」段「火盆」的意义〉,《辅仁国文学报》,第21期,2005年7月。 郭玉雯:〈《水浒传》之构成与金圣歎的诠释–以宋江为核心〉,《汉学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刘承炫:〈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之叙事话语的探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13期,200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