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泽到梁山, 一路上都洋溢着梁山好好汉水浒英雄的武风侠气。在荷泽牡丹区有都司镇都司村,让人想起宋代的制度人文。经郓城,心中顿想起黑三郎咱宋押司哥哥来。心中才一起念,仿佛真有神灵,感应如斯,眼前便有“宋江武校”的招牌出现。路上又经一地,地名老远从车窗赫然扑来:拳铺!文字甫接于目而热血久为之沸:好豪勇的名字! 一睹地名,顿觉有烈烈拳风,骤起耳际,胸口一窒,鼻酸眼涩,眼前顿闪过无数刚劲之极的铁拳拳影!再行,见恁大个广告牌悬在空中,如古代之招兵吃粮的大旗,上书六个大字:梁山好汉武校!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欤?
“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继起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标青史,岂偶然哉?
“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高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失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传奇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
“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忾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到梁山,找个宿头住下,便拉了伴当投梁山而来。穿过朴素热闹的水浒街,到了图片上熟悉的梁山脚下,见一面崖头写有摩崖大字:水泊梁山。字按古式由右向左而排。再上去,便读到了当代名士、人物画大家范曾所撰书的上述这篇《水泊梁山记》。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字大如斗,被刻在140多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字如梁山好汉热血,鲜红一片,映得云霞俱赤。
上梁山,梁山仿《水浒》所写当年宋江山寨规模,分一关、二关等。其中二关,也称宛子城,由此入梁山腹地。按书中描写,这个关口,由两个威风凛凛的猛将把守,却是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打虎景阳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扬柳、大闹野猪林,武松、鲁智深的诸般事迹,因一个小小的关口说明,全历历在目,真所谓“一杖打开生死路,双刀杀尽不平人”。鲁智深一根镔铁禅杖、武二爷两口雪花戒刀,在百万军中是何等威风?当年,祝延年演的武松,风靡全国,街头巷尾,人人讨论武松勇夺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谈到武松的醉拳,人人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而写鲁智深救林冲的京剧《野猪林》,表达人间忠肝义胆,英雄风范,愈演愈火,深入人心。自宋宋江起义以来,关于梁山英雄的戏曲传奇,代代相传。如《宝剑记》、如《打渔杀家》,如《黑旋风双献功》等。对于这一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英雄好汉,《宋史》(三百五十三)中写为“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今人刘开渠有一联写水浒英雄,写得好,联曰: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梁山好汉,个个是响当当的虎豹男郎,蛟龙豪杰。
梁山上的英雄塑像,神工鬼斧,功力不凡。在著名水浒人物画家戴敦邦指导下制作的《左寨七英》、《神箭花荣》的石雕形象生动,固然为雕艺神品,山顶上所塑的梁山英雄群相,也是形神兼备,多姿多彩。忠义堂的杏黄旗飘着“替天行道”四字,满山插的梁山寨的军旗,形制独特,每面旗上有一员梁山好汉的名字,绰号,还有着中国古代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甲七星八卦九宫与八八六十四卦的卦名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宿名。牙边火焰边的镶边上标着卦相名号的旗帜,在夕阳中徐徐舒卷,记录着当年梁山事业的鼎盛时的辉煌。断金亭、黑风口、疏财台、宋江马道、宋江井、点将台等,让人有身历当年义军之事感觉。遥记当年我还在读小学之时,因爱看《水浒》,慕《水浒》中英雄排座次,曾私下给全班同学绰号遍取,而给自己留的尊号为“黑旋风”——因特爱此厮憨直勇敢、忠义第一。一对威风凛凛的桥斧看着官兵“砍瓜切菜般杀将过去”,杀得官兵人仰马翻,何等痛快?而对着娘嚅嗫道,“老娘,铁牛现在日子好了,接你过好日子去”时,李逵对老母是何等孝顺?看着黑风口的李逵塑像,回想学生时代,心里有种甜痛间杂百味交集无可名状之感,盖所谓“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者也。
水泊梁山的水,原先围绕着山的蓼儿洼,现在已是熟田一片,杏花麦垅,树林盖然。水泊在八九百年间已退为梁山之北东平之南的东平湖,遥遥与梁山相望了。在梁山,只有梁山还巍然屹立于原地不移。从山顶水浒寨依堞远眺,脚下梁山城万户参列而列,井然有序,楼阁锦绣,正是盛世升平景象。在山上听收票人说,在旅游旺季一星期下来,旅游收入就达一二百万元。梁山旅游,开展项目颇多,如在山上跑马,如探阵闯关过“盘陀阵”、“阮氏梯”“丈青桥”、“宋万桥”等十二项。梁山特色表现则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吕剧)、“莲花落”等。
数百年过去了,梁山好汉英风长存。北宋继宋江起义后,还有张荣聚众破金兵,明代有梁山法兴寺住持西竺法师,率僧兵三千往胶东抗倭,明崇祯年间,梁山好汉李青山、王七响应李自成起义。上世纪三十年代,梁山拳师刘金宝在山东全省武术擂台大赛上,因一身功夫而荣获金牌。在梁山,习武乡风极为浓郁。基本人人都会打拳,大多是家传功夫。流行的拳种除少林、梅花、二郎等拳种外,“武松脱铐”、“武松醉拳”、燕青拳及器械中的林冲枪、武松双刀、鲁智深禅杖、关胜大刀,都是独到的武术功夫。即以梁山南麓的“拳铺”来说,原名“船堡”,曾是梁山好汉的靠船码头。后因当地人习武风盛,而改名叫“拳铺”,并流传下了“要习武,去拳铺”的的民谚。在梁山,全县武术场馆与训练点有300来处,参与人数有十万之众。今日科技社会,自不是冷兵器以拳勇论胜负的时代,国家安危,系于科技强军,富民强国。但习武,平日可熊经鹤伸,健身强体,延年增寿;有事时则自卫防身,擒凶制贼,除暴安良。若习武有方,一日成才,上可作武术运动员搏击赛场为国增光,中可当影视武星刀光剑影拚搏锦绣前程,下则可作保安保镖,以武谋职,求生存图发展创事业。在这多元发展百废待兴的社会里,有武艺傍身者,也自可大有作为矣,焉知不是明日之李小龙、成龙、李连杰?
从梁山下来,见一群武校少年,在练武。看着这些龙腾虎跃的孩子,在山谷间清啸,山鸣谷应,此起彼伏。看着这群十六七岁的少年,朝气蓬勃,虎虎生风,顾盼有威,“一打二手三摔四踢五扣六扫”,出手先提脚,步法踩三角,龙行虎步,鹤展兔蹬,打的正是梁山流行的“梅花拳”。
他们之中,定有当年梁山好汉的后代吧?
从梁山回来,我带回画有铁天王晁盖的梁山纪念葫芦一只。晁盖首义,才使水泊梁山事业一改面貌,英雄好汉越聚越多,然英年牺牲,被屏于一百单八将之外,良可哀也。从《水浒传》书中,我觉得他比宋公明哥哥要可爱。摄影师涛虽没带什么纪念品下山,但他一定也很满意,因为梁山上的健马,使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拍马”的机会,夕阳战马,黄昏梁山,照片一定很有意境的。
由此想到梁山上事两件,一是停车棚与众不同,草顶树柱,如同马棚,饶有古风。梁山下水军寨有“宋江战船”船形展览室,陈列《武经总要》图谱,有宋朝各种兵器图谱与实物陈列。二是我们曾在梁山上跑马,说是跑马,山路崎岖,有人控辔,不过坐马而徐行而已。山道起伏俯仰,人坐马背上,颤巍巍生怕马儿使性撂倒人,坐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惶诚恐之至。待到了目的地后,赶马妇人翻身上马,怒叱一声,以树枝抽马,马顿时精神一振,如虫成龙,奋蹄扬鬃,绝尘而去。这一切看得我不由目瞪口呆,作声不得——
与这个四十来岁其貌不扬的妇女相比,她的骑术如此高明,真该愧煞我这须眉汉子了。
这个妇女策马如飞,行走在梁山道上,莫非即孙二娘顾大嫂一丈青之流亚?
带着对梁山风光以外神秘传奇的另一面的神秘感,我们离开了梁山。
因为这神秘,我还会再来梁山的,——待有空时,一人独来,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