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祭祖和扫墓之外,传承数千年的清明节还有着许多的传统习俗,踏青、禁火、寒食、放风筝……86岁的赵玉正老人讲诉了济宁地区独特的清明习俗。
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最能体现清明节习俗的就是食物了。“济宁地区清明习俗最独特的地方,一是寒食吃薄单饼,二是吃水饺,这在其他地方是不一定的。”赵玉正老人说,一般清明前三天以内叫寒食节,寒食要吃薄单饼,在鲁南地区还吃烤馍。吃薄单饼一般要卷三样东西:一是刚煮出来的鸡蛋,白煮鸡蛋或茶鸡蛋都可以,然后抹上甜面酱或者辣椒糊,要是感觉不咸还可以撒点酱菜;二是卷馓子,和其他地方相比,济宁一带的馓子比较细,再有就是鲜莴苣叶。寒食吃薄单饼主要就是卷这三样东西。清明这天一般都要包饺子吃,不管是肉的还是素的,一般以韭菜馅的居多,这叫做踏青,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出游散心。
在赵玉正老人的记忆中,还有一样东西令他印象深刻,他说,“春季清明前后,山东的习俗,好吃榆树的嫩果,叫榆钱儿,蒸着吃特别好吃。再有就是清明都要插柳、艾蒿,插柳、艾蒿的同时要买烧饼,用红纸包上,然后在中间戳个眼,把柳枝插到里面,最后插到屋门外面风吹日晒,等到立夏,拿下来大人孩子分着吃。”
济宁清明民俗由来已久,赵玉正老人讲诉了明代大文学家归有光清明路过济宁的故事:“明代大文学家归有光,顺着京杭大运河从苏州坐船去北京,路过济宁正好是清明的前一天,由于坐船时间过久,他记不清日期了。到了济宁南门附近,他看见妇女头上插着柳枝。那时候,清明妇女上街头上插柳,归有光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瀛州三月雪中行,千里寒风到济宁。道上女郎斜插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传承数千年的清明节有着许多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各地清明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奠先烈、英雄以及祖先或亲人是清明节共同的习俗。
清明习俗之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