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山湖古镇南阳的对岸,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名曰圈里,这里世代传承着一门做豆腐的手艺,村里的作坊做出的豆腐好吃,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口口相传,早已是名声在外。圈里的豆腐已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个品牌。
圈里的豆腐色白、质嫩、料纯、味香,是其他地方豆腐所无法相比的。上世纪90年代,一位台湾老兵在海峡两岸三通后,来到家乡点名要吃圈里的豆腐,老人吃后感慨万端:“几十年魂牵梦绕思念家乡的豆腐,更思念家乡,但世事变迁,家乡巨变,不变的是豆腐的味道。”老人激动得眼含热泪,连说:“香……纯……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味。”人的一生有许多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忘记,但总有些记忆永远也抹不去,在老人众多的抹不掉的记忆里,圈里豆腐深藏老人的心底,里面也饱含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圈里附近盛产优质大豆,加之东靠连绵群山,山泉水质甘冽,泡豆磨浆相得益彰。当地居民以开豆腐手工作坊为生,精心制作传统手工豆腐。依靠世代精湛技艺的传承,配以精良的食材,才能做出如此美味的豆腐。圈里的豆腐色呈奶白色,颜色鲜亮如凝脂,入口爽滑细嫩如蛋清,品相好看,味道更佳。
圈里的豆腐比其他地方的豆腐要厚要嫰,虽质地细嫩,但不失弹性与韧性,水煮不烂,手拿不碎,越是大火清炖,越是味道更足,俗语说“千滚的豆腐万滚的鱼”,就是说豆腐和鱼都是喜欢大火久炖,越炖越出味。
圈里的豆腐以其味纯而闻名,制作过程中不加任何调料,讲求突出豆香的本色。
圈里的豆腐烹饪制做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生吃凉拌:如小葱拌豆腐、香椿芽拌豆腐,再滴上些豆油,味道会更清爽纯正,丝丝入味;可以大火清炖豆腐,不加任何配菜,这样可以把豆腐的清香味道发挥到极致;也可以把豆腐和鱼、肉或者青菜搭配炖制,让鱼肉蔬菜的味道与豆腐的味道相互慢慢地融入,突出菜品的美味,口感肥而不腻,香鲜留颊,别有一番风味。对于圈里的豆腐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去做,都不会失去豆腐的本味,这一点极为重要。不像一些地方的豆腐,色暗质粗味道苦涩,没有豆腐味而靠配料来弥补先天不足,让人吃一次就不想下一次。圈里的豆腐,纯正爽滑清香的味道,就是它的一大特色。
因圈里村家家户户做豆腐,整个村子的上空飘荡着豆腐的香味。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圈里豆腐的香味差点把小日本给引进来。
一天,一队途经圈里的日本鬼子正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顿时松散的队伍兴奋起来,领头的鬼子挥着指挥刀直指圈里,并叽里呱啦地问那是什么地方。“太君,那是圈里,圈里。”翻译官边说边用手比划成圆圈的形状。鬼子一听顿时毛骨悚然,“圈里?包围圈!快,快撤!”。鬼子误把圈里村理解成了八路军设置的包围圈,使圈里村躲过了一劫。
做豆腐是一件辛苦而又繁琐的工作,俗话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做豆腐”。做豆腐既需要体力,更需要经验技术,制做过程需要经过精选去杂,磨浆、滤浆、点膏、压制成型等多道工序。
为了保证圈里豆腐的原汁原味,当地人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仍保留手工作坊老式器具的制作方法,用土缸泡豆、石磨打浆、大锅蒸煮,每一个细节都采用传统工艺。好的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每一个手艺人积累的经验技术水平。正如俗话所说:“馒头好吃,各人的做手”。一样的方法,同样的工序,做出的食品,味道往往会大相径庭就是这个道理。
据当地人讲,在做豆腐的过程中,点膏这道工序特别重要,圈里手艺人在这个环节上不敢懈怠,精益求精,都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亲自操刀。他们会在豆浆煮制过程中,根据火候加入石膏或者卤水,专业术语叫做卤水点豆腐。然后再把点膏的豆浆倒入模具里,挤出水分,压制成型,豆腐才算制作完毕,大功告成。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尽管世事变迁,但是一些手工匠人从实践中摸索,并日积月累出的制作方法、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笔珍贵的财富日久弥新,给人们带来了优质的产品,丰富的美味,让人难以忘怀。传统工艺的印记和传承,让人们感觉老味道记忆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