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继孔子之后,在百家泛滥的战国时代,辩摧诸子,力辟杨墨,彰显宏大孔子,从而为建立儒家学统立下不世之勋。
儒家文化
孔孟儒家文化
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在香港《二十一世纪》刊发长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并非“救亡压倒启蒙”,儒家思想是启蒙的内在动力。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哲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一套改变社会现状、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架构,即王道仁政。
陈少明教授以高科技的发展为背景,从儒家人性论的角度,探讨未来社会中人性变化的可能。
有抗议精神,儒学才有真生命、真力量,所谓“懦夫立、顽夫廉”才不落空谈,才能避免儒家成为御用神话。
在《论语》中,孔子频繁言道,如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即《论语雍也》,下略称篇名。)此谓道至关重要;孔子主张,人志于道(《述而》),然后可以为士君子;孔子谓,士君子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然后天下才有可能有道。 然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斯文在兹,万世师表。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摆正了民众、国家、君王三者的地位,成为民本主义思想的典型,在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