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市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中第一个橱窗中陈列的是清同治七年洪钧状元及第匾、光绪三十年朱汝珍榜眼及第匾、乾隆五十四年刘凤诰探花及第匾。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试的冠军、亚军、季军,这前三名合称三鼎甲。这三个人相距万里,相差百年,能将三鼎甲匾集全在全世界也是独此一份,是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这块洪钧的“状元及第”匾,本是悬挂于苏州洪钧的“状元府”门上,后来文革动乱开始不知去向,等到它再次出现时已在日本的东京,曲阜市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馆长刘先生在当地华侨和留学生的帮助下花费了5万美金抢救回国,则为今天的曲阜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风采!
这块匾高165厘米,宽84厘米,红地金字,四周饰以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正中上方有“奉旨”两小字,正中四个金字“状元及第”,上款为“同治七年岁次戊许辰科”字样,下款驳蚀。经查证该科状元为大名鼎鼎的大使状元洪钧,他是个外交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与当时名妓赛金花连在一起。所以其名气是和外交、洋人、才华、风流交织成一体的。
江南地区,自古钟灵毓秀,人文彬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状元,是通过科举制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江南地区(指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自唐宋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教育发达,因而进士状元辈出,明清时期江南状元独多。据统计,明代江南状元共3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31%;清代江南状元共65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6%。因此,苏州有一门三状元的盛事,又有因钱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而建“三元坊”的故事,无锡也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佳语。洪钧就出生在苏州。
洪钧(1839-1893年),号陶士,字文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要他弃学从商,洪钧不从,苦苦哀求,继续求学,父亲见状,只好作罢。咸丰七年(1857),年18岁的洪钧经考试入县学肄业。同治三年(1864),他在江苏省城江宁(今江苏南京)参加三年一科的乡试榜上有名。年25岁的洪钧成了一名举人。
同治七年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洪钧在京师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四月十五日,在礼部门外放榜,此时正值杏花开放,故名“杏榜”。洪钧榜上有名。年29岁的洪钧又成了一名贡士。贡士在四月二十一于保和殿参加殿试。二十二、二十三两天,读卷官评卷,上奏皇帝,裁定名次。这年,同治帝年仅12岁,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定洪钧为一甲第一名。
按惯例,洪钧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又督学于湖北,典试于陕西、山东两省;继而迁为侍读,视学江西。洪钧是位富有革新精神的教育家和教育管理的行家,在江西他大力革除原学政的教育弊端,倾心倡导经世之学,崇尚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并主持制定了江西经训书院的规程;他还是位水利专家,光绪元年(1875年)黄河决堤,危及京畿,他力驳侍郎游百川开河泄洪的错误计划,力主火速加固堤坝以防泄的正确治理原则,并敢犯天颜,力荐刚遭光绪皇帝谴责的水利专家潘骏文主持治理;洪钧还精通军事,在法国侵略越南挑起法越大战期间,亲自主持制定了详细的上海防务方案,以备急用;同时,洪钧更是位移风易俗、铲除封建社会风气的改革家,针对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的溺死女婴恶俗,他除代表朝廷下令各级政府严加禁止外,并指令各校校官和诸生对此禁令进行广泛宣传,还要求各校对已弃女婴予以收养和抚恤。
鉴于洪钧的治理能力和为官政绩,光绪七年(1881年)擢升为内阁学士,兼钦礼部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洪精通德、俄文,才华出人,再加上高贵典雅的赛金花做点缀,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几乎都为之惊叹、折服,任满归国,洪钧任兵部左侍郎,由于他的丰富外交经验和独特才能,旋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中国的外交事务。由于他精心研究中国版图,以致在处理中俄边境争端时,据理力争,做出了贡献,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在帕米尔问题上因洪钧反对用兵,力主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但交涉毫无结果。北京城内,一些官员上书弹劾洪钧办事软弱。洪钧忧郁成疾,一病不起,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享年54岁。
出使期间,洪钧精心研究元史,充分引用大量西方资料参证以汉文史料来补证元史,终成《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巨著。由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向来是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此书是中国学者详介一国史料用以研究元史的第一部著作,在元史、甚或在整个中国史的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至今苏州市的悬桥巷内,还完整地保存着洪钧的七进“状元府第” ,高大的大厅上卧着鸡哺檐——官宦人家的标志。;紧邻府第处,还遗有纪念洪钧而建的家族祠堂。这些清代建筑群,已成为苏州古建筑园林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桥巷是连接临顿路至平江路的一条普通小巷,它短短的一段几乎全部是控制保护建筑。
洪钧还与拙政园和虎丘都有着渊源.
位于苏州城西北闾门外七里。远古时代是一汪洋中的小岛,又名海涌山。山高三十多米,占地二百余亩。相传春秋时代,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遂名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拥翠山庄位于虎丘山南坡,依山势起伏而建造,面积约为700平方米,就是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原为月驾轩故址。入庄门即为抱翁轩,两边墙上有龙、虎、豹、熊四方大字石刻。继续前行为问泉亭,对面是月驾轩,循而上为主体建筑“灵澜精舍”,西侧进门可入虎丘冷香阁。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拙政园中的西花园有一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北厅匾额即为状元洪钧题写。南厅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比洪钧更出名的是他的太太赛金花。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晚清中国的两个名女人,一个是慈禧,另一个就是赛金花。赛金花不满十六岁时,嫁给了洪钧为妾,洪时年48岁。不久,洪钧奉旨为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按当时外交习惯,公使得携夫人同行,因其夫人不能适应长途航海,又厌恶见外国人,故将赛金花携之赴外。秀丽倩美的小脚之女权充公使夫人,曾引起出使国外交界的广泛注目。在做“公使夫人”期间,赛金花不但很快学会了欧语,其美貌和聪明也到处引起轰动,甚至德国皇后也与她合影留念。
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疯狂烧杀掳掠,清廷的留守大臣们只能瞠目结舌。而她凭借在西洋时就与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相识,在瓦德西面前力争,促使瓦德西整饬纪律,制止士兵的淫乱抢掠,使北京城的治安获得相当程度的恢复。北京城百姓生命财产,因此保全了不少。 “九城芳誉腾人口,万民争传赛金花。”此时的赛金花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这样风光过的一个女人,却晚年凄凉,几乎沦为乞丐。1936年,赛金花贫病交困,死于北京居仁里,终年67岁。多亏她故乡的一些名士发起募捐,总算为她办妥了后事。葬在陶然亭附近,与香塚,鹦鹉塚为邻。墓为大理石砌成,墓碑为高1.8米的花岗岩,据说墓碑是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所题。当时报上登了一幅挽联,对她的生前与身后都进行了评价概括,联如下:
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如沉沦,不得已色相牺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颂;
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
赛金花生前死后,先后有曾朴以她的一生经过,写了一部小说叫《孽海花》。樊樊山以她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与瓦德西的一段恋情为中心写了《彩云曲》。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合作,亲访赛金花本人,晤谈十多次,撰成《赛金花本事》。熊佛西,夏衍分别编有《赛金花》的剧本。最近商鸿逵的儿子商传旧事重提,在《文史知识》一九九四年第五期上专门谈到他父亲与刘半农编篡《赛金花本事》的事情,说是这本书的编篡还得到胡适之的支持。
总体来看,洪钧虽离今天的时代不远,但他留下的笔墨书丹并不多。
2005年2月20日,澳门收藏家收藏的200多块明清时代的匾额在珠海展出,其中出自状元洪钧之手的“稀龄双庆”、“贞而兼顺”、“分财教养”、“国杖延春”四块匾额,是洪钧在江西做学政时为当地有地位、有贡献的人所写的。
状元洪钧的联语书法作品有一幅手书抱柱联,该联原为徽州一寺院所有,悬于大殿的抱柱,后因寺院毁废,建国后辗转为歙县文物部门收藏。上联是:
芝洞秋房檀林春乳下联为:桂疏冬暖松深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