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6日,值孔子文化节开幕之际,“曲阜市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也隆重举行了开馆活动。记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走进了这座中国独家以文物展现状元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展览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陈列珍贵文物近千件,由四个展厅组成: “梅花香自苦寒来” 厅展示了状元们艰辛的科考之路; “一日看尽长安花” 厅展示了状元们丰富的文化生活; “孔圣千秋状元师” 厅展示了状元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飞入寻常百姓家” 厅展示了状元文化对民俗民风的影响。
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记者发现了一块古匾,宽71厘米,长171厘米,底版由上好的松木做成,其上是明代特有的披灰工艺,古匾呈现出一种暗枣红色的色调,上有两个墨字,上款为小字:“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夏寅书”,下款为“大明天顺丁丑科黎淳榜进士方中”。天顺元年即1457年距今已有近550年的历史,本身就很名贵,更奇怪的是,黎淳是该榜状元却发下一块“进士”匾。据该馆馆长介绍,“十年前,我和爱人到黄山去旅游,在徽州见到了这块“进士”匾,当时摊主看我有点兴趣极力地想推销给我,最后谈妥是1万元,我就把它邮回了徐州。
后来我仔细考证了一下,竟然是块“状元匾”,后来我把这个消息用电话告诉摊主时,摊主难过了半天,说:“看来我卖低了。”明朝初期,官方并没有将“状元”作为殿试第一名的专称,因此黎淳得到的也是一块“进士”匾,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发现第二块与之类似的古匾,可以说独此一件,堪称国宝。
这件文物保存至今可以说历经劫难,文革时期被造反派破四旧从黎淳后人家中抄走,眼看就将付之一炬,好在它木料挺好,被生产队当作了仓库的门板,才逃过大劫。但从此也多出了几个“面向工农”“伍号”等涂鸦之作。”
史料记载: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棉麻之乡”。而且人文荟萃,大禹曾在这里登山治水,杜甫曾在这里把酒赋诗,岳飞曾在这里插旗操军,明朝诞生了兵部尚书刘大厦等先贤人物;在现代更是诞生了革命家何长工、史学家刘大年等一批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
明代举行的会试82场,湖南进士题名者计达411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分别为黎淳、邓伟奇、曾朝书。
史书还记载:黎淳(1427-1491),字太仆,本姓杨,后随姑父姓黎,今华容县胜峰乡龙秀村人。黎淳自幼抱负不凡,志向远大,才识超群。曾作《爆竹诗》云: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时人称奇,自此名声大振。
黎淳性淳厚,不事游冶,不入青楼,后来中举,赴京参加礼试,同伴们恶作剧,唆使一妓女在酒楼呼叫他的名字:“黎淳,黎淳。”诸友哄然大笑,淳不与辩,从容地走上酒楼,口占一绝:“千里邀游赴帝京,忽闻楼上唤黎淳。状元自是天生定,先遣嫦娥报我名。” 虽属谈笑但反映了他过人的才气和考场夺魁的坚定信心。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 黎淳中状元后,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吏部右侍郎和南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成化元年(1465年),黎为皇帝讲解经史,一年后,升任皇太子朱佑樘所在东宫的左谕德,负责对皇太子进行讽谏规劝,参与了《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续资治通鉴纲目》的修撰,因功擢升左庶子。
黎淳性格耿介端毅,行规道矩。他写字工整不殆,从不写行、草;重伦纪,尚节俭,家法整肃,训子弟咸天理言。他在担任左庶子期间,曾担任顺天(当时的北京)甲午科主考。第一场考完后,他从中挑选出一位考生的试卷,拟定为第一。后来,他查阅这位考生的第二、三场考卷,发现与第一场考卷的水平相差很大,于是严加追查,对誊卷人舞弊进行查处,杜绝了考场作弊行为。
黎淳任吏部左侍郎时,大胆整饬吏治,“记录贷恣贪黩者,罢免其官职,故人皆畏惧,不敢犯事”。在选拔官员时,他以德才选官,不徇私情,不受请托,即使至亲也是如此。吏部一时弊绝风清。在南京工部尚书任上,有位华容老乡时任江苏华亭县令,为求荫庇,送当地特产云布给黎淳,黎淳挥笔在包裹上批道:“古之县令栽桑种麻,今之县令锦上添花。”将礼物原封退回。江苏宜兴县令谢文献,收受贿赂事败被追缉,托黎淳出面讲情,黎淳却道:“为官受贿被抓,理所当然,为贪吏免罪,非吾所能。”他的儿子黎民安读私塾时,有位地方官送给民安一把珍贵的“闽扇”,民安拿回家玩,黎淳问明扇子来历后,马上叫那位官吏将扇子拿了回去。
博学多才的黎淳,著作颇丰。他参与撰修了《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撰有《续资治通鉴纲目》、《黎文僖集》、《龙峰集》、《明试录》等传世之作。
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黎淳调任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任礼部尚书。弘治四年(1491年),以年老多病辞官回乡,被封一品阶荣禄大夫。不久,病逝,终年64岁。孝宗赐祭葬,谥“文僖”。逝世后葬于龙秀村黄湖山(现名状元山),墓冢形制考究,四围用花岗石砌筑,墓前建有镌刻精美的神道碑。由于岁月剥蚀,今仅存高1.7米、底位6米的墓冢,现为华容县文物保护单位。
黎淳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黎氏家祠联中就有“气压英雄,丕振状元令誉;学通经史,堪称直讲才华。”
黎淳给我们留下的诗文不算很多,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才情。
据潜江旧志载,明代潜江八景之首的东城烟柳,于成化七年(1471年)县河决口时被洪水吞没。县丞李镛堵口复堤,次年,又在景点原址重筑了“广三寻,崇二仞,袤八百余丈”的新堤。为恢复东城烟柳原貌,沿堤岸夹树榆柳,通车马,便往来,取名曰花封堤。就为了一段断堤、一处胜景的修复,状元黎淳来到了潜江,亲临现场看后,写了两首名曰《花封堤》的诗,对李镛称颂备至。
《花封堤(一)》堤抱花封十里余,汉庭有吏善河渠。遮阑水潦为城市,驱遣蛇龙放泽菹。惠及人民裨国政,名同草木载坤舆。便应采入新图志,特笔留教太史书。
《花封堤(二)》既道沱潜又作灾,惟君今日独兴哀。人夸少府多能事,我爱朝廷得治才。保障千年形胜在,桑田百里画图开。四民安堵乐生业,会见恩光早晚来。
黎淳状元公这么一带头,四方的文人学士们便相继赓和,以致辑成了花封堤诗歌一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在一年后的成化九年,黎淳再次来到潜江,他为泽口的观音阁改名为新洲寺。据旧志记载:“明天顺间,知县吕文因(襄河)水涨倏成一洲,遂创观音阁,以镇水势。成化九年春,华容学士黎淳更名新洲寺。”但这位华容学士黎淳不仅仅只是为观音阁更了个新洲寺名,而且还给新改的新洲寺题了诗:“邱阜俄生百丈渊,果曾沧海变桑田。沙填鳌极中藏寺,地琐龙宫下有天。琴剑万千余里客,帆樯七十二湾船。江灵识我题诗意,岸草汀花散满前。”自从有了黎状元的题诗后,新洲寺便知名于江汉平原,知名于汉江中下游,甚至使得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潜江县志,把它列为全县66座寺庙之首,加以记载并阐释它的演变。
此三首诗之外,黎淳状元还为潜江的莲华寺、大佛寺也写了诗,对潜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江夏县志》载:黎淳在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龙泉山也有佳作。“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黎淳观此美景作《龙山消夏图》五绝一首:“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双溪柳,香风十里荷。”
一块古匾,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访古幽思,不愧是曲阜市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