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的热映,很多人对孔子的形象有了兴趣。由于时代久远,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无疑极端困难。国人大多知道的是孔子“至圣先师”的身份。但很多人并不明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
记录孔子生平言行,除《论语》和《春秋左传》外,散见于《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一些典籍中。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是司马迁。尽管史料真伪相间,条理有些紊乱。但不能否认,史记《孔子世家》是后人了解孔子生平的一个基础。
孔子有贵族血统,但年轻时比较贫困,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孟子》记载,孔子年轻时做过仓库小吏,“账目要对头”,也曾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目标是“牛羊长得肥壮”。孔子虽胸怀大志,但因没有继承相应的社会地位,一切只有依靠自己努力。在那个政治权力世袭的年代,流行的是政治权谋与辩才。
相比孔子实际的从政生涯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孔子提出 “士志于道”,也提出了“君子”这个概念,多次强调了以德行和才能选择官员的重要性。在孔子的观念中,知识分子是“道”的承担者,明道与行道是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孔子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在于,他为知识分子创造了一个代表世间真理的“道统”,来与君王所代表的“政统”相制衡。自孔子之后,这已成为儒家对待社会的理想,虽然不少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这个道统。
孔子还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很多常识。在“子贡为政”中,孔子就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看得比军备和粮食更重要,认为是一个政府存在的基础。执政者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对民众有过多的损害,执政者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敛财和攫权,而是要设法给民众带来福利与幸福。孔子还说,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他认为对民众不应该有“不做什么”的严厉规定,而只应该有“做什么”的典范式引导;不应该是用恐怖来统治的警察国家,而是一个执政者与民众合作性的社会。孔子的很多政治理念与现代民主观念是相通的,强调的社会的理解与合作精神,不是刑罚与严惩。这些精神资源直至今天,依旧值得借鉴。
近现代以来,孔子被误解和错读得太多。但有一点能肯定,孔子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圣人,他不仅在政治学说中构想了一个理想国,也为普通人建立了一座心灵的教堂。在这个理想国中,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卑贱,都能享有生命和知识的尊严;在这座教堂中,每个人都能在精神上拥有和发展自我。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或许是最重要的。